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使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外国语学院前往丹东,开展为期5天的“追寻红色印记,书写青春华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院青年实地学习党的历史,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
丹东作为辽宁省地级市,被人们誉为“红色东方之城”是我国海岸线北端的起点和对朝贸易最大的口岸城市,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黄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处,1907年清政府宣其成为贸易港后,工业、商业、内外贸易兴起,由此变成了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同时作为沿海、沿边城市,其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是亚洲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边境口岸、机场、高铁、海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丹东原名安东,有安抚东方的意思,在抗美援朝后,将安东改为丹东,丹东的“丹”字有红色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称丹东为红色东方之城,同时,丹东是一座经历战火洗礼的城市,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1904年的中俄战争,抗日战争,1950年的抗美援朝,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重温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精神
为学习抗美援朝精神,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实践团成员敬献花篮,举行祭奠先烈活动并重温入党誓词,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词,彰显外语学子坚定的理想信念。
从“决策出兵、保卫和平”的一声令下,到“运动歼敌、扭转战局”的战场变幻,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反抗强权的意志与能力;从“坚守防御、边打边谈”的战略布局,到“伟大胜利、载誉凯旋”的号角吹响,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保卫国家的信心与决心。
铁路凤上线是中朝边界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重要的运输线。为了在朝鲜战场创建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支撑起了联络前后方的战略路线。三年中,共3万余人相继入朝进行战地铁路保障,新建铁路212公里,修复铁路784公里,运输物资385234节,共计8000000多吨。
实践团成员们来到铁路抗美援朝纪念馆,随着讲解员富有激情的讲解,充分了解了这条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保证了志愿军急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的钢铁运输线。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而实践团成员们走上这座历经战火、风雨洗礼的断桥,手抚上锈迹斑斑的桥身,立于鸭绿江之上远望朝鲜时,这首神州大地家喻户晓的歌,似乎又在耳边回响。
鸭绿江断桥是在鸭绿江上建成的第一座桥,是日本妄想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实行长期殖民统治所建,后于1950年11月,被美国空军炸断,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身处断桥之上,实践团成员们才深切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后辈的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我们今日的幸福,是当初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不断地努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
为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来到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参观烈士博物馆,聆听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
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丹东市锦江山北麓,陵园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始建于1951年5月1日,当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最早在丹东修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早的烈士陵园。
陵园内青松翠柏,庄严肃穆,实践团成员拾级而上,走到了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前,集体默哀、敬献花篮,并向烈士纪念碑三鞠躬,纪念碑上“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实践团成员身心受到洗礼,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随后实践团来到张闻天旧居进行参观学习。整个旧居建筑共分为上下两层,共七个展厅,详细展示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丹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任国祯,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领导者刘澜波、安东市委书记吕其恩、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传奇英雄于占和、新中国成立后丹东市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常永芬、全国女劳动模范冷淑梅以及“农民代言人”毛丰美,正是这些优秀的丹东儿女,弘扬了革命爱国精神,谱写了丹东光辉的百年党史。
抚今追昔,英雄们在丹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身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崇高奉献精神,坚定信心、恪尽职守、奋勇当先,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创新发展助民致富 实干巧干振兴典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时代十年来,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为进一步感受东港市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实践团来到东港市小甸子镇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区,参观了以蓝莓、草莓为主的种植基地。
目前东港市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园区共有高标准温室大棚59栋、冷棚4栋,占地600余亩,每年收益可达1200万元,全镇9个村集体累计分红87万元,在全面消除镇内村级集体经济“空薄村”的同时,还辐射带动周边400余栋温室大棚快速发展,园区引领作用发挥显著,较好地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和30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既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又引领百姓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小甸子镇党委依托农业发展优势,积极探索谋划,创新产业模式,聚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改变以往“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将各村集体经济项目结合起来,建立东港市第一家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区。结合实际,确立了“党建引领、规模经营、多方筹措、集约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党支部+园区+合作社”发展模式,采取“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管理权归合作社、收益分配权归镇政府”三权分立园区新格局。
小甸子镇以实际行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勾画出了一副风景秀美的新农村画卷。
为了持续加深对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的理解,实践团全体成员继续前往丹东省凤城市大梨树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
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大梨树村目前共有5118人,在乡村改造的十年间,大梨树村共治理荒山20余座,整治河流14公里,修建水库5座,整修梯田16000亩,成功把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通过大梨树村史展览馆,我们可以看到这座村庄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众多荣誉以及毛丰美同志作为大梨树村乡村振兴领导者敢于担当、实干兴村、忠诚履职的精神。毛丰美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满族新村,彻底改变了大梨树村的面貌。在这一过程中,他大力倡导和践行着一个“干”字,主张将“实干”与“巧干”相结合。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大梨树村已然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美丽乡村。
大梨树村正昂首走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以生态培实立村之本,以产业筑实富村之路,以文化聚实强村之魂,以治理夯实固村之基,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也让大梨树人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
深度交流共进步 凝心聚力促发展
为更好了解丹东市发展情况,实践团与丹东市民盟领导、委员开展座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振兴区副区长隋震宁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丹东的历史及发展情况,他谈到,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新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同学们要通过实践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丹东市政协常委赵玉辉和民建丹东市委专职副秘书长陈宝春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丹东市振兴区基本情况,其中包括基层治理、对外开放、产业发展趋势、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文明城市建设、红色资源的利用、意识形态工作和多民族地区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为了更深刻的感受东港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实践团通过座谈的形式,与小甸子镇的领导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
东港市小甸子镇常务副镇长梁成为我们介绍道,随着以草莓、蓝莓为主的农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80元,实现了“产强民富”。
小甸子镇党委副书记王相书表示,当地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好水果从种植开始”,在国家和政府的帮扶下,以党建为引领,返乡大学生归巢计划为抓手,小甸子镇搭建了草莓大数据智慧平台,能够及时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预警、市场信息、农技服务。未来将构建‘大数据+产业链’模式,让草莓种植更精细,管理运营更高效,让‘莓小姐’品质更好,品牌更亮。
两次座谈交流,加深了彼此间的思想交流,增强了实践团成员们发挥青年力量的决心。大家纷纷表示,日后将持续加强思想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增强本领,以担当践行初心、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登高望远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丹东虎山长城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这段1989年发掘出来的600多米明长城遗址,在几代人的守护下,重现了当年明长城之首的壮观气势,依山就势、蜿蜒巍峨。它临江峭立,在丘陵中蜿蜒向北。山顶敌楼是虎山长城的制高点,海拔146.3米。沿长城拾级而上,登高远望,沃野茫茫,云起秋江。长城万里,实践团成员登顶虎山长城,遥望一路上的烽火楼台,俯瞰如今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座国门,两个世界。自河口上游走去,一座巍峨的国门耸立在江畔,国门上书赤红大字“中国·丹东”。国门东侧的“中朝19号”界碑静静屹立,如同神色庄重、默默无闻的战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令人动容,更令人感概我国国防安全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此次红色之行,实践团成员潜心学习,感受丹东恢弘百年党史,积极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不断展现着北工商外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在小甸子镇、大梨树等乡村展开广泛调研,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外国语学院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将抗美援朝精神发扬光大,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