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obao欧宝娱乐 商学院于2008年由原商学院和原会计学院合并组建,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0年。原商学院由北京商学院储运系、管理系、餐旅系和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管理系相关专业发展演化而来。原会计学院肇始于1979年建立的北京商学院会计系,1999年与北京轻工业学院经管系会计教研室合并组建。在70多年的办学历史里,商学院始终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在厚重的历史底蕴中砥砺前行,守正创新,扎实做好商科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贡献商科人才力量。
学院下设智能财会、组织管理、数字运营3个学系,共有教职工176人,专任教师142人:教授39人,副教授67人,讲师36人;博士学历133人。学院教师先后有40余人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类人才称号和荣誉,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新物流技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市教学名师、青年名师以及北京市优秀教师等。
学院拥有完整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2003年取得会计学博士联合培养权,2021年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6个学术硕士学位和MBA、MPAcc、MEM、MTA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旅游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共3083名,累计培养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生3000余人,博士生100余人。
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是同时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两大称号的学科团队。2018年,工商管理学科获批北京市首批高精尖学科。2019年与对外经贸大学共建,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点。2019年-2021年间,会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商学院作为核心支撑的“食品营养与健康+市场营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财务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获批,是我校“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新突破。
二、人才培养
商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纳入学院目标战略布局,全面加强商科课程思政建设,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基固本,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行稳致远。
(一)坚持数字赋能提质升级,积极推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依托学校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智慧教室等重要基础设施支撑,探索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实现“数字技术”和“数字管理”交叉融合,依托学校开发建设的数字化教学一体化资源平台,重点打造数字商科类专业课程群,开发数字化教材,实现技术赋能、数字赋能、人工智能赋能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以课程管理为中心的线上教学空间,推动实现教学过程、资源、教学管理数字化。建立数字商科课程知识图谱,运用AI多模式识别技术,实现内容智能提取。借助知识融合、能力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和教研融合的五维融合思维厘清“数字商科”课程群体系。通过数字化重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方式、资源、评价体系,形成教学内容可扩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应用、过程可追溯、教学效果可评价的课程体系。重点针对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建设8门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数字化课程并探索应用标准。
(二)锚定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2019-2023年间,《中级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实践》《会计学原理》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会计学原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入选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科学研究模型与方法》教材被评为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案;《管理学》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课件。
(三)深化产教融通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导向,着力构建基于共享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等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依托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例如,为满足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需求,会计学专业建立了“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学校教师进企业、企业导师进课堂”,推动双师型师资培育。与安永建立合作,注册会计师全英班学生整建制前往安永开展实践学习,邀请安永合伙人来校授课。先后与立信、天职国际、际华集团、国美电器、华财、科林电气等企业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对学生创新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国资国企研究院、会计与投资者保护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资源,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一体化和政产学研协同联动育人。
再如,数字运营学系强化产教融合,实习就业与课堂联动培养。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战略,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通过多元基地布局,与中外运、京东物流、九州通等知名企业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等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多个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四)积极推进欧宝体育平台登录入口 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和教育质量
学院坚持以“培养商科国际化人才、提高学校国际声誉”为目标,践行“构建国际高校联盟、共享共建教育资源,实现产科教协同”的商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2019年作为主要发起成员,分别成立全球中小企业研究与发展联盟(GASMERC)和汉萨大学联盟(HLU),并成为亚洲区联盟的首席高校。
依托国际高校联盟,迄今为止先后与美国、英国、荷兰、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3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与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等高校教师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研究关系。
商科国际化进程近年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学院已经获得BGA铜牌认证、澳洲会计公会认证,并取得AACSB会员资格。未来商学院将致力于通过AMBA、AACSB商科国际认证,以此为契机打造国际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国际一流商学院接轨的“全球课堂”精品课程,提高商学院国际声誉。
(五)将高水平数字商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商学院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以学校商科数字化转型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商科青创中心,以数字商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为引领,探索构建“数商+科创”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数商+”“科创+”相互融入,融合数字商学专业群优势、科创竞赛、创新创业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项目,围绕数字消费、数字监管、数字供应链等多方面,培养“商创+”交叉学科复合型拔尖人才。
强化统领效应,推动体制机制有效融合。新商科青创中心实施“共‘商’科创”质量工程,通过以“导”启“创”、以“培”促“创”、以“育”励“创”、以“汇”融“创”、以“鉴”护“创”、以“展”提“创”六项机制协同融合,为“数商+科创”项目落地、培养具有“商创+”交叉学科复合型拔尖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资源汇聚,丰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数字化赋能新商科人才培养为纽带,青创中心与国家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团、立信央企事业总部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建立联建共创机制,搭平台、促科创、引资源。选拔具有创新与创业教育、数字商学研究方向,“挑战杯”“互联网+”、“京”彩大创等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科研育人导师团队,指导各类科创赛事,重点打造具有“数商+科创”内核的项目。
紧扣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新兴交叉学科。在产学研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立足数字商学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特色,举办“国际供应链建模设计大赛”、“数字赋能商科力量”系列专业竞赛,与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房山区科技文化创业园等研究机构、创业园区深度合作,加快推动科创项目中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拓展竞赛项目成果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共同推动科创项目最大程度孵化落地。
2021-2024年,由我院学子担任负责人或参与人的项目共计259项作品获得省部级奖项,囊括特等奖7项、一等奖(金奖)47项、二等奖(银奖)110项、三等奖(铜奖)95项,数量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数字经济赋能。紧紧围绕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数字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院地合作,参与服务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等25个乡村,开展“青振黄山店 数商赋新能”“数商兴农强振兴 雨润梨花化乡风”社会实践,入选“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被评为北京高校师生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双百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优秀奖,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公众号等多家媒体报道。
近年来,学院平均就业率94.45%,毕业生先后被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芝加哥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录取,被国税局、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家电网、中国烟草、京东方集团、中国五矿、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德勤、中国建设银行等知名企业录用。
三、科学研究
学院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有组织地开展各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和科研的繁荣和发展,坚持科学研究“顶天”与“立地”结合,致力于研究企业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底蕴深厚、成果丰硕,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纵向项目104项、科研经费4879.02万元。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计54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与自科基金共计50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及《Management Science》等A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2篇,其中,SSCI、SCIE检索论文294篇,经济与商科ESI论文66篇;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4项。
四、社会服务
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深度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首都“两区”“三平台”建设、“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学院学科特色开展研究。学院目前拥有北京市科研平台1个、校级科研平台5个、院级科研平台2个。
学院深耕产学研政合作,社会影响深远。长期承担财政部、国资委、大型企业等重要委托课题,百余项成果被财政部(局)、国资委、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采纳,近年来承担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数千亿元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获市领导批示肯定,形成了独特经验和不可替代优势。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优势,为国资国企改革和国有企业管理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商学院将继续围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持续做好服务首都经济发展工作;围绕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发挥国资国企研究院和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围绕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财会监督有效性,持续提升投资者保护研究院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研究院的资本市场服务能力;围绕数字经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服务业发展,持续做强做优服务业发展与数字化研究院、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创新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元宇宙中心等。通过加强各领域研究院(中心)组织和项目管理,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研究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领域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