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介绍
“食品添加剂教学科研教师团队”于2018年1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该团队负责人为孙宝国教授,工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风味化学专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973、863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该团队共有19人,其中17人是中国共产党员,成员包括教授14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实验师2人。
二、师德师风
在“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在团队负责人孙宝国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各成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教报国为己任”,在教学、科研和生活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敬业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团队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之外大多承担着很多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任务,但从未因此对教学工作有一丝懈怠,敬业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孙宝国教授坚持每年为本科生讲授《食品添加剂》课程,每次的教室都会爆满,学生们争相来感受大师的风采。
团队成员曹雁平教授担任食品科学与工程支部书记期间,该支部于201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培育创建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黄明泉教授2019年被评为obao欧宝娱乐 “十佳班主任”,2020年被评为obao欧宝娱乐 优秀教师。李秀婷教授2020年获obao欧宝娱乐 教学名师、教学标兵评选-最受学生欢迎奖。
三、教育教学
团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针对现行食品专业培养体系,提出“知行融合,服务社会”理念,构建“院士引领、创新体系、强化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以食品添加剂为核心,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建设融合了食品添加剂的特色课程群,创新“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学生自主”三类角色授课方法,完善国际型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有英才施教计划、教授实训计划、创新大赛等多层次实践平台,支撑特色人才培养;以社会为课堂,科研项目和技术问题为纽带,学生深入社会、行业、企业和科研一线,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意识。同时,为了更好的培养特色人才,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教育部批准于2021年成立了“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进一步促进了香料香精方面的人才培养。该专业于2022年3月30日被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爱瑞森校友会网评为A++一流专业,位居国内专业排名第一位。
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融入思政元素,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承担了《食品添加剂》《现代仪器分析》《食品风味化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化学中的光谱方法》等2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多人,其中多人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obao欧宝娱乐 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obao欧宝娱乐 学术之星和研究生创新项目等荣誉。
2018年以来,团队成员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省部级奖1项,主编的《食品添加剂》于2021年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名单;主持和完成校级教改项目3项,其中校级重点项目1项,获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论文报告类二等奖1项(2021年),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1人(2019年),北京市级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1支。
四、科研创新
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2018年以来团队各成员共主持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优秀青年基金2项),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8项,省部级和横向项目5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近2亿元;发表300多篇论文,其中高水平论文200多篇,高被引论文10篇,热点论文3篇;出版著作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一等奖1项(2020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21年、2023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特等奖4项(2019年、2020年、2021年、2023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201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9年)。
团队成员主持完成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及开发,目前已经结题,成果丰硕。该项目攻克了鼠李糖、3-羟基丁酮微生物发酵、红曲色素双液相耦合生物制造、高色价高纯色调和耐酸栀子蓝绿色生产等技术,提供了靛蓝和二代纳塔霉素生物制备体系的技术基础;创新酶法合成蔗糖-6-乙酯技术,蔗糖酯化率与6位乙酯选择率达90%以上;开发了温敏释放、钙淀、减尘包埋和纳米制剂等高效改性增效稳态化技术;创建甜菊糖三段分离耦合三级连续逆流绿色高效综合提取技术及生产线,提取率达99%,节水55%;开发了以产品品质高效、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节能减排三位一体的增稠剂乳化剂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实现甘露聚糖精准改性;开发了噻唑类香料绿色化学合成技术,避免使用金属催化剂和有毒溶剂,能耗减低45%以上;建成了500吨/年天然红曲黄色素生产线、1200吨/年红曲红短时发酵生产线、100吨/年高色价高纯色调和耐酸栀子蓝生产线、植物油生物转化鼠李糖工业生产线等8条生产示范线,近两年实现销售1.36亿元。该项目总计取得共性关键技术70项,开发新产品58个,发表论文142篇,申请专利91项(授权30项),制定标准19项,实现技术转移6项,培养了高层次人才3名,培养研究生97人。
五、团队建设
团队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健全,创新“教授指导、团队帮扶”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通畅平台,团队中青年成员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速度快。田红玉教授2016年入选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王静2015年获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奖——杰出青年奖,2019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团队成员张玉玉2019年被评为教授,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3年孙金沅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六、社会服务
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多位成员在多个学术团体机构担任理事长、理事、执委、委员及多种学术刊物担任编委等社会职务,同时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企业签订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横向合作项目有近40多项,合同金额超过3000万元。
团队成员还利用教学、科研成果促进科普工作,通过科普工作推动教学科研,实现互动互助互促。团队成员参与编写的《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一书具有科学、系统、权威的特点,不仅成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政府决策者、媒体人、教师及学生学习食品添加剂的好教材,也是普通民众全面、正确认知食品添加剂的科普读物,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新浪网读者评选2013年“公众爱读的科普图书”中位列第三位。孙宝国教授还多次在科协组织的活动中进行科普讲座,引导大家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2017年1月《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