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obao欧宝娱乐 设计与艺术学院于2023年10月由原传媒与设计学院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系和原体育与艺术教学部艺术教研室合并重组成立。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94年工业设计专业和美育教研室创办。学院专业特色鲜明,立足北京,主动融入新时代首都发展进程,通过创意设计融合科技与文化,赋能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等重大应用场景,大力发展设计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全面构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具有工商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艺科相融、校地共建、数智赋能、教学相生”设计引领创新的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不断扩大本硕学生规模的高质量特色教学型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学院现设有数字媒体艺术系、设计系、艺术和美教研室和实验中心等教学、教辅机构。拥有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4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均为“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拥有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培养产品服务设计、品牌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领域内的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
学院实验中心是“北京市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摄影工作室、虚拟演播厅、丝网印刷工作室、印刷材料工作室、视频实验室、音频实验室、模型实验室、陶艺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动画创作实验室、苹果机房、PC机房和天光画室、基础实验室等。近年来不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产品数字化设计实验室”“传播效果分析实验室”“虚拟仿真工作室”等一批拥有先进教学实践设备资源的专业特色实验室。
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本为本”不断提升学院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专业建设水平,以扎实的工作成效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构建“培养数智时代一流设计人才、实践育人优势显著”的高质量特色教学型学院,大力服务新时代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二、人才培养
设计与艺术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教授3人,副教授23人,讲师25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87人,其中本科学生739人,硕士研究生48人。学院以适应国家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为目标,以首都“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导向,以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和新服务重点产业领域中的“商务服务”对接学校主流学科和推动新文科建设为宗旨,通过跨学科交叉、教学科研并行、校企合作并举,逐步形成体系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成果包括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项,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4项。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类三等奖1项,获批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课题4项,1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4项。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国性专业设计大赛杰出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荣获省部级设计竞赛20余项,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国际化展览。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奖300余项。
学院积极主办“北京十校设计学专业改革与发展论坛”“北京十校本科生设计作品展”“艺术与科学国际论坛”等活动促进在京高校校际、校企交流,令设计学专业在同行院校中产生广泛影响力。同时,不断做优本科实践教学,与房山区文旅局建立积极对接,加强校地合作,产城人协同育人。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聚焦特色实践教学的专业建设新思路与主要做法有:
(一)艺科相融,跨学科优势引领专业联动
两围绕搭建“新艺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obao欧宝娱乐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围绕“商科做强、工科做精、工商融合、双轮驱动”的办学思路,强化“艺文”兼顾、“艺工”融合和“艺商“相契的教学理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着力发展与商科紧密融合的“数字化消费体验设计”和“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产品设计专业以“智能化健康产品设计”为特色方向,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引入新科技和新理念。2024年,学院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设计,依托学校相关优势学科,以首都“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导向,聚焦智能技术与设计创新结合。
三强化培育“新艺科”交叉创新合作生态。课程建设突出艺术与科技的强融合,通过课程联动、项目合作、创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学科竞赛等举措,提升教学质量,构建艺科相融、跨学科优势互补的设计教育教学发展新路径。近年来,设计与艺术学院与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部联合开展“计算机技术(信息可视化)”“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智能技术与设计创新”等一系列艺科相融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将艺术创意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2023年设计与艺术学院分别与食品健康学院合作承办“首届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创业大赛”,与中国轻工业化妆品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化妆品创新大赛”,积极引导和促成专业间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多措并举促进跨专业合作和艺科相融。
(二)数智赋能,搭建立体式人才培养矩阵
多元聚合构筑数智立体式教学空间。在“新艺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引入数智赋能理念,围绕“艺术+设计+技术”能力培养,聚焦数智校园空间建设,数智教学内容改革,数智实践三方面,逐步构建完善“数智空间-数智课程-数字实践”x“知识-技能-素养”的立体式人才培养矩阵。在知识层面,建立数字学习资源与方法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应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技能层面,利用智慧空间的即时互动功能,实现因材施教和实战练习。对素养层面的提升则聚焦于学习档案的智能化管理和监督,结合项目教学让学生在仿真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矩阵,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虚实结合构筑数智立体式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数智时代教学范式的创新,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推动数智化教学内容建设。修订与时代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跨专业合作开设数智化专业课程,积极推动数智化实践项目,将课程、项目、竞赛有机结合,构筑起线上线下协调一致的立体式教学内容矩阵,培养具有多元化能力的综合性人才。2019年学院获批的北京市一流课程“首都古村落(首批房山区南窖村)视觉规划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相关仿真教学场景实践应用成果为教学及房山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旅游消费体验设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案例效果。
(三)教学相生,探索大思政背景下美育创新路径
思政育人打造三级联动与特色品牌。学校注重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现专业课思政元素全覆盖,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利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级联动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推动专业品牌特色向纵深发展。学院坚持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专业优势”转化成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持续推进“党建思政+社会服务+产教融合”。深化与房山区政府、文旅局、北京广播电视台等产学合作。并以“实践+实习+实训”三类思政育人载体,引导学生深度解读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培育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教学相生四位一体创新美育生态体系构建。学院不断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明确课程实践命题的建设目标。以设计类本科与研究生实践课程建设与研发为重要依托,在两年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专业之美、公共服务、实践教育与高层次审美体验“四位一体”的创新大美育生态体系建设。围绕“价值引领,校地共建,特色服务,课程融合,协同创新”五大方向,逐步探索出“课程、模式、队伍、成果”新时代“大美育观”背景下的设计类育人新思路,并以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的设计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为具体路径不断探索实践。
招生就业联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进一步打造“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与艺术学院从2021年实行本科设计学大类招生,包含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方向。2024年大类整体招生人数165人,其中在京计划95人,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学院本科生就业率高、行业认可度高,近三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超95%。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显著提升,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以及卡耐基梅隆大学、帕森斯设计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学院、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由院领导班子带队,访企拓岗20余家,协同多方力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新增10余家就业与实习合作单位。众多优秀毕业生任职于新华社、人民网、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百度等著名企业及政府部门。
三、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设计与艺术学院科研创新能力逐步强化,以首都“四个中心”为锚点,不断提升服务属地的贡献力。学院教师主持各类课题总计8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4项,局级课题4项,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课题73项。其中“智慧图书馆全流程服务设计”“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中的色彩伦理建构及应用研究”“新媒体视域下北京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全院师生科研成果在国内外《装饰》《Sustainability》《The Design Journal》、《Applied Sciences-Basel》等期刊上发表。学院教师共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4篇,其中一作9篇。出版著作10部,获得知识产权35项。
设计与艺术学院学术地位有所提升。设计与艺术学院(2021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艺术与科学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荷兰、法国、瑞士知名高校的7位外籍学者,和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学者共聚云端,分享多领域艺科融合的前沿成果,有力提升了学校设计学科的综合影响力,助力我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服务属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学院与房山区文旅局持续开展系列合作,包括制作并推广“房山上的来客”与“房山上的文物”系列短视频,举办“房山区文旅品牌形象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房山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计等,进一步促进房山区文旅融合发展,助力房山区“一区一城”高质量发展。同时学院与北京市文物局合作成立“博物馆之城研究院”为平台,学院设计的文创产品同时连续亮相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文博文创展区。设计与艺术学院陆续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房山区文旅局等机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社会服务
设计与艺术学院在“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房山区建设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等区域发展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发挥校地共建特色持续参与房山区社工系统的共建合作项目、党建特色品牌项目,与房山区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官地村、药王谷等多个景点合作,服务赋能属地文旅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师生实践团队深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同心共谱乡村振兴曲,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2023年5月,学院党委与南窖乡党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行“红色‘1+1’共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为南窖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青宣燃梦”实践团在绿地雅苑社区宣讲党史,展示大学生风貌,获得“优秀团队”和“实践之星”称号。2023年,“青绘蔚来”实践团在河北蔚县助力文化振兴,完成墙绘超100平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石榴花开”实践团在新疆和田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调研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意识。2024年,“青绘京彩·筑梦京西”实践团在门头沟区田庄村进行文旅设计、墙体彩绘和红色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学院以“挑战杯”竞赛为抓手,2024年“挑战杯”竞赛获奖17项,其中包括4项金奖,通过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服务国家意识,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