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和12日,学校先后召开2017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候选人答辩会,以及2017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双百奖学金”校评审会。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德玉出席答辩会担任评委,参加评审会并讲话。研究生院(研工部)、科技处、团委、图书馆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领导和导师代表参加评审会议,参加答辩会的老师评委共计64人,学生评委有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计200人。今年我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额共48名,评审分为两部分,即老生46名,通过11日的现场答辩和大评委投票,从50名候选人中产生;新生2名,通过12日的校评审会讨论决定,从10名候选人中产生。
10月11日,学校首次举办研究生国奖候选人答辩会,由10个学院通过初评和公示,推选出的50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答辩候选人,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场进行了3分钟的ppt展示。根据学科差异,答辩会分为文科组和工科组两场,文科组候选人31名,工科组候选人19名。评审答辩会采取投票积分制,老师为专家评委,每投1票候选人计5分,学生为大众评委,每投1票候选人计1分,候选人累计总得分按由高到低排序,文科组和工科组分别差额掉得分最低的2人。最终从50名候选人中,投票产生46名研究生国奖获得者(老生)。答辩会上各位候选人身着正装,佩戴校徽,侃侃而谈,展现了自己读研期间的丰硕成果,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经验,来自食品学院学硕赵健发表论文14篇(其中本人担任第一作者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分别排名3和4),其中本人任第一作者1篇论文发表于刊物《Food Chemistry》(SCI收录Q1,影响因子4.5);来自商学院的学硕岳慧丽以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均为第二作者),其中2篇发表于《Food Control》(SCI收录Q1,影响因子3.5);来自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专硕易圣伦发表论文7篇(其中本人担任第一作者5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均为排名2),其中本人任第一作者1篇论文发表于刊物《SENSORS》(SCI收录Q1,影响因子2.7),他还和北京铁路研究院合作项目,负责高速列车测速测距的算法研究,所提出的算法已经被采用并投入使用;来自经济学院的专硕叶凤娇荣获2017年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五届数学中国数学建模国际赛二等奖、全国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北京市一等奖等。
10月12日,召开的校级评审会上,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研工部副部长熊慧汇报了2017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进展情况,包括学校召开评审工作部署会、学院初审和公示等情况,并对研究生国奖答辩会的投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请校评审会审核和通过了老生研究生国奖答辩会的投票结果。学院介绍了新生研究生国奖候选人情况,校评审领导小组成员投票产生2名新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人选。随后会议还讨论通过了2017年研究生“双百奖学金”推荐名单。
参与两日评审工作的师生们对今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审方式改变表达了自己看法,参加的导师代表认为采用公开答辩的评审形式,能够让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同学以答辩会为契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让同学在短短3分钟内将自己的优秀展现出来,并要给评委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身就是对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这是很好的一种导向,对自己将来改进研究生指导工作很有启发,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面,让更多的同学观摩学习,受到激励。参加答辩的候选人表示答辩的形式对申请国奖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展示自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更全面的考察,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身边优秀的同学,是一种激励和传承,传递优秀的学习品质和精神。参加的学生评委表示本次国奖评选采取答辩的形式,使得国奖评审过程更加透明化,让学生了解到榜样就在身边,促使广大同学更加努力,也帮助学弟学妹明确努力目标,有助于我校学风建设。
评审结束后,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德玉讲话,对首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答辩会给予充分肯定,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完成得很好,达到预期效果。他表示,通过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评选,一是发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希望让优秀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学习和科研成果凝练和展现出来,更加直观地体现优秀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二是发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对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和本科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学习生涯。整体上,本次评审工作严格细致,各环节认真严肃,学生参与度高,影响力度大,大评委投票的方式很好地贯彻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投票结果分析也显示老师评委和学生评委投票趋势具有高度的吻合性,评委投票率也较高。学院应在今年评审基础上,总结经验和修订评审细则,坚持学校的评审要求和评选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审机制。希望通过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营造优良学风,让正能量在学生中间不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