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编号:jz-yjsb-2024-y022
讲座题目:2024系统科学前沿系列论坛 (三)
主 讲 人:郑晓龙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李卫民教授 上海大学,王小娟副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讲座时间:2024年12月20日(星期五) 上午08:00
讲座地点:阜成路校区教三楼311
参加对象: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部教师和研究生代表
主办单位: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系统科学研究院
主讲人简介:
郑晓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岗位教授(A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国家相关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论著9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担任7次领域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以及50余个国际顶级或知名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社会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及总干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学术与知识产权组副组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电子商务与网络空间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李卫民,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2013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两个月,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访问。中国计算机协会(CCF)高级会员,IEEE会员,CCF信息系统专委和协同计算专委委员,在国际杂志、IEEE 国际会议及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要从事网络建模与分析(社会、金融、生物等)、多模态数据挖掘等方向的科研工作。
王小娟,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教育部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创新驱动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围绕网络安全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先后在IEEE TIFS、TII、TNSM等高水平学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共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重点关注网络空间攻防中智能监测软硬件技术突破,相关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用户单位的一致认可,支撑提升了智能网络威胁发现的效率和能力。
主讲内容:
报告一:超连世界中的超链风险及其应对:社会计算与决策智能。近年来,社会发展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大变革。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颠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加速我们物理现实和社会组织和交互方式的变化,我们已处于超联世界的社会新形态。在超联世界中,虚拟空间的涌现及与真实世界的平行交互,人、机、物、网之间的互融互通,技术与社会深度融合且交互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但与此同时,也涌现出超链风险,极小的尾部风险可能会诱发认知域、信息域和物理域等多域耦合风险。本报告主要从网络视角下阐述超联世界中的超链风险及其特征,并重点探讨如何运用社会计算与决策智能等技术来应对超联世界中的超链风险。
报告二:资本市场风险源识别及传播机制研究。报告聚焦于风险识别与传播的研究。在风险源识别方面,主要从网络的统计结构特征和信息熵角度来进行识别,设计了风险多源定位模型。在风险传播方面,首先分析具有异质性主体在风险传播过程中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设计了F-SUIR风险菲克传播模型,观察风险传播的宏观演化趋势。由于风险在传播过程中,对于主体的影响不一样,主体邻居实体的行为对于风险传播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基于不确定环境的增益扩散模型。
报告三:网络空间流谱分析及应用。报告主要介绍从“谱”空间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刻画的主要方法,阐述基于流谱理论的威胁可观测表征和可分离检测方法,主要分析攻击数据有效生成和防御模型高效检测的创新性理论方法,介绍可解释网络威胁检测技术的手段。考虑小样本、轻量化、加密数据流等真实场景,提出基于多域变换、特征筛选等方法的效率高、泛化性强的检测模型,为检测模型构建提供新的训练和推理思路,提高实际复杂场景中检测模型的可用性,并探讨智能方法在网络威胁分析中的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