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于2000年证实消灭了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脊灰病毒主要是经粪口途径传播,隐性感染者较多,携带病毒的健康人可通过粪便污染环境造成传播,一旦感染发病,可导致部分患儿肢体麻痹,甚至死亡。近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发生一起由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输入性脊髓灰质炎疫情,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了让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校医院特作出预防脊髓灰质炎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急性传染病。脊灰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前角(灰质)运动神经元,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目前无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效药物,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二、脊髓灰质炎的传播方式是什么?
本病主要以粪-口感染传播。通过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食物、手、生活用具及玩具为其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也排出病毒,故可以飞沫方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但为时短暂。少数病例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6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5岁以上人群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故以6个月至5岁儿童发病为主。
三、脊髓灰质炎的主要威胁人群有哪些?
脊灰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
只要有一个国家有脊灰病毒的传播,所有国家的儿童就都有感染该病的危险。受感染的人口流动,可造成脊灰病毒跨地区或跨境传播,并可在未接受免疫接种的人群中迅速传播蔓延。
四、脊髓灰质炎有什么临床症状?
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
(一)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二)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有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4日,自行恢复。
(三)无瘫痪型: 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如病情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键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四)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0.1%,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未曾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低龄儿童,出现发热、多汗、烦躁、嗜睡、头痛、呕吐、肌肉疼痛及肢体感觉过敏应疑及本病;如出现不对称的肢体迟缓性瘫痪,则临床诊断成立。确诊则需作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五、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措施是什么?
本病的减少乃至消灭归功于疫苗的广泛应用。
(一)主动免疫 多采用口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95%以上的接种者可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我国从1960年开始自制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是三价混合糖丸,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采用后一类型疫苗,此型疫苗可在-20℃保存2年,4-8℃保存5个月。一般于第2、4、6月龄时各服一丸。4岁和7岁时再各服1丸加强(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用)
注意:1.冬春季服用,以保证在秋季时已获免疫及免受其他肠道病毒干扰;2.服糖丸后2小时内不能喝过热开水或饮料,也不能喂奶,以免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3.若有发热、体质异常虚弱、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及其他严重疾病以及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均应暂缓服用。HIV感染、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白血病、广泛性恶性病变以及其他免疫缺陷者(如服用皮质激素、抗癌药、免疫抑制药或接受辐射等)均属禁忌。
减毒活疫苗多无不良反应,偶有低热或腹泻,但极少见情况下,疫苗株可突变而恢复其致病性,引起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二)被动免疫 对密切接触者,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每次剂量为0.2~0.5ml/kg,或胎盘球蛋白6~9ml,每月1次,连续2次。注射后1周内发病者可减轻症状,2~5周仍不发病者可认为已获得保护,免疫效果可维持2个月。
(三)隔离患者 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混合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四)做好日常卫生 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学校医院
2011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