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OB欧宝APP在线登录 » 综合新闻

【致知学堂】刘兆赏析中国民族管弦乐 李松林讲述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主题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12月6日、13日、15日,2022年秋季学期第十四讲、第十六讲致知学堂于线上开讲,选课同学均按时聆听讲座。

我校体育与艺术教学部讲师刘兆以“中国民族管弦乐赏析”为题,为同学们展示民族管弦乐的历史、构成、艺术风格和经典作品,多元立体地呈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刘兆介绍了民族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团的定义。民族管弦乐是指由新型综合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民族管弦乐队是中国近代发展出的一种以中国民族乐器为基础,借鉴西方管弦乐团的编制而形成的乐队类型。他强调,中国传统合奏乐团起源很早,大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但这并非是民族管弦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汲取了西方乐团的精华,音色更为丰富,弥补了中国传统合奏乐团的一些缺陷,是改良过后新型的民族管弦乐队。

通过带领同学们欣赏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的民族管弦乐《我的祖国》片段,刘兆以视频中的乐团为例讲解了民族乐器的分类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四大类别。他指出,中西方管弦乐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中国胡琴家族坐前排,西方提琴家族坐前排;西方管弦乐队中主要有木管和钢管两大类,中国则选用唢呐;打击乐中,中国的大堂鼓替代了西方定音鼓。除了弹拨乐器外,其他三类乐器跟西洋管弦乐团中的乐器都可以一一对应,弹拨乐器这一大类是中国民族乐器特有的。

刘兆为同学们讲解了民族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历史。鸦片战争之后,国民意识觉醒,民族管弦乐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开始起源发展。郑觐文先生等人希望通过音乐唤醒国人,因此成立大同乐会,致力于传统国乐的改造和创新。刘兆带领同学们欣赏郑觐文先生改编的《春江花月夜》片段,这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第一首曲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讲座的最后,刘兆总结到,中国的民族管弦乐传承了中华音乐文化中的精髓,是中西合并的优秀合作形式。他倡导学生多欣赏中国民族管弦乐,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12月15日,原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松林以“准确把握二十大主题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题,从党的二十大主题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李松林提出,大会将主题放在首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大会主题是大会的灵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大会主题鲜明昭示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课题三是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李松林从四个方面帮助听众深刻理解大会的主题,分别是——从举旗的角度看: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道路层面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始终不渝;从精神层面看: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从国家发展层面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强国的目标。

李松林介绍,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做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李松林认为,要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就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如今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复杂的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需要靠扩大内需来发展。进一步来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李松林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和中国是现代化科学内涵作的初步解读,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需要应对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必须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扩展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