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文,男,山西高平人,现任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社会经济史,网络文化与社会。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
在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个办公室里,记者如约见到了早早等候在这里的陈晋文老师。办公室里,陈设简单的办公桌,两盆绿意清新的吊兰,书柜里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书籍。在这样一个安静、整洁、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中,记者与曾荣获我校2013年度人文社科类科研总分第一名(35岁以上)的陈晋文老师开始了交流。在采访中,陈晋文老师与记者交流了他辛勤耕耘,不负时光的科研历程。
甘守寂寞 辛勤耕耘
近年来,陈老师完成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和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两项。2013年6月,陈老师同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理论经济类)与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两个课题。如此丰硕成果的取得与陈老师合理的科研规划、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一位史学前辈的忠告。如今,陈老师已育人十五载,依然谨记而且践行着这句教诲。“在钱潮汹涌、功利思想日益严重的现实处境中,做学术研究,尤其是人文学科要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认真踏实。”正是凭着这股踏实认真劲儿和对学术的自信,陈老师不断努力、不断摸索,辛勤的耕耘终于迎来收获。他呕心沥血的著作《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出版,相关的论文相继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课题的申报也成功中标,可谓“天道酬勤”。
科学研究既要有理论价值,又要有实际意义,因此,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将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密切结合起来。陈老师就自己研究领域谈到:“经济史是一个交叉学科,作为新经济史学的代表,研究要更加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生活,把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以便为今天的社会提供借鉴。”
作为一名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的公共课教师,能够申请到国家级的理论经济类项目,实属不易,在每年的理论经济学一般项目中,经济史全国也不过十余个左右的项目能被获批。课题申请凝聚了许多东西,它是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为申请课题,陈老师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文本,充分利用寒暑假以及任何一个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即便是春节他也在为申请课题做准备。在课题文本的写作上,陈老师力求精益求精。他参照成功范本,总结前人优点,认真聆听专家辅导,并拿出自己撰写的课题文本发其他老师和专家恳请批评指正。有一次学校组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林汉川教授主讲课题申请的讲座,陈老师因有事不能参加,便让学校自己的一位好友帮忙录音,自己拿回家反复听,反复研读。
一位陈老师的研究生和记者聊到,“在这几年科研中,老师付出了极大的艰辛,除了承担学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科研上,刚刚年近四十,却生许多白发。在指导我们的过程中他特别强调,做学术研究一定要认真踏实,来不得半点马虎。” 正是凭借这种严谨认真,勤奋踏实,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陈老师的课题成功申报,屡获佳绩。
教研相长 师生共进
“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升科研能力,在科研中不断增加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教学与科研是一个相长的过程。”陈老师说,“教学是立校之本,教师要教书育人,课堂上不仅要把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水的源头。”作为一位政治理论课教师,他时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听过陈老师课的学生都说,他的课一点也不枯燥,语言风趣,实例生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一些误解。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老师讨论,陈老师的课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有助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形成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在听过课以后,还会找时间重新聆听陈老师的课。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开阔了知识的视野,也对某些错误的思潮与观点有了正确的认识。
有学生曾说,陈老师的课堂是一个我们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想念的地方。为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要,他和同事们最早开通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博客,成为我校学生延续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参考。迄今为止,该博客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五万人次。作为一名公共基础课教师,他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学评教一直保持优秀,曾两次获得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奖,两次获得学校的本科教学优秀奖,2009年还曾被“评师网”评为“最受欢迎的十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非211院校,排名第四)。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在信息日益丰富的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提升教学质量,更好服务于学生,陈老师更加严谨求真。十多年来,陈老师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都曾自学研读,以尽可能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把最前沿的研究动向介绍给学生。他的一个研究生说,陈老师会给学生许多自主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展开研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讲起师生关系,陈老师有个形象的比喻,教师就像校园中的路灯,学生就像校园中的树木,一盏路灯不可能照亮校园中所有的树,但要尽可能照亮自己身边的树。学生说,陈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获得学生的肯定,不仅是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更在于教学内容的思想魅力。
倾注热忱 期许未来
“人能为自己心爱的工作付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识。那么这项工作将完成得出色,收效也更大。热情具有极大的价值。”陈老师能在极度紧张的工作中坚持不懈,正是靠他心中对科研、教学的热忱。在陈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他的两本专著,这是他十年科研成果的沉淀,资料翔实,论证严谨。
在科研上不断探索,陈老师于今年晋升为教授。“职称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不能不重视,但也不能认为那是教师的全部,要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被评为教授,激励我在以后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上要起到表率作用,教学更认真,科研不放松。”陈老师如是说。
在谈到在科研和教学上的进步时说,他谦虚地表示如果有些许的进步,这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学校和自己所在科研团队的协作。学校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为教师们的科研发展提供了保障,学院团队的齐心协力,精诚合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科研工作很辛苦,但要有一种诗意生活的状态,要有自己的科研王国,快乐而有兴趣地做科研,在工作中寻找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既然从事了一份工作,就要尽力去做好它。多年来我一直热爱我的教学工作,关爱学生,我非常希望也努力去做到让学生在我的课上有所启迪和收获。”从陈老师的言语中,记者体会到一个科研人应该具有的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热忱的工作情怀。
采访快要结束时,陈老师寄语学生要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多读书、拓展视野;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勤奋踏实地做研究;注重身心健康,不断提升学生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这是一位踏实勤奋的学者、是一位严谨认真的科研人,是一位谦和亲切、对学生关怀备至的教师,他持之以恒、乐观向上耕耘在教学、科研的路上,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相信陈老师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会常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