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学校在阜成路校区召开主题为“如何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座谈会,会议由孙宝国校长主持。全校各院系“70后”教授及人事处、科学技术处负责人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与会教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畅所欲言,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国内外行业交流、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模式等方面,就如何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这个话题,或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或指出了学校存在的问题、或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整个座谈会气氛轻松而热烈,孙校长对教授们的发言进行解释与交流。
与会教授认为,制约高水平领军人才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学科建设方面,一是学校一些学科平台小,无博士点,给青年教授们进一步成长带来难度;二是部分学科专业调整缺乏中长期规划,存在教师学术研究方向与学校学科调整不适的矛盾,个别优势的研究方向或学术氛围没有传承下来,一些中老年教师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有时有些迷茫;三是一些学科平台聚焦不准,在没有高水平领军人才的情况下,整体上没有形成合力,特色仍不明显,难以形成积累和沉淀。
团队建设方面,一是杰出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不足,尤其一些支撑学科和弱势学科,高水平领军人才尤为重要;二是团队主攻方向不清晰,凝聚力不足,有些个体成员所做的工作与团队定位关系不大,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三是中青年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仍需加强,潜心做学问的奉献精神还有待提高,有些教师所期望的收获与实际的付出并不成比例;四是研究生力量不足,数量偏少,质量有待提高。
国内外行业交流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的重点学科以应用型学科为主,尤其是食品学科和商科,有很强的应用性,其主要功能就是服务社会。一部分年轻教师虽然科研能力较强,但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市场等方面的交流意愿并不强烈,有的研究不接地气,话语权不多,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希望能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此外在考核模式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过于短期的考核可能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希望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现学科差异性。
孙校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70后”教授作为学校的领军人才,对学校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自己的切身经历,对于青年教授们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和纠结,青年教授们提到的学校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一系列难题,孙校长语重心长地逐一进行了回答。他指出,一是要努力,要认识到学科建设同兄弟院校的差距,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加大付出,不怕挫折和失败,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成功就意味着多付出,领军人才需要一定的平台和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拼出来的。二是要有方向,要了解“我是谁”,要对自己和学科建设有清晰的规划,要对自身制订高标准的要求,不要被考核牵着鼻子走,不能围绕指标转,要走出去,争取话语权,对自己的研究要多讲、多宣传,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并坚定地向着理想的目标攀登。三是要有自信,扬长避短,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填补学校空白,结合北京市发展需求,抓应用、抓产业化,提高科技服务市场水平,面向市场提供更优质专业化的研发服务。四是要有胸怀,要有领军人才应有的宽广胸怀和奉献意识,在团队建设中,注重对团队成员的培养,领军人才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把团队成员也培养成领军人才,把团队建立成更科学的阶梯人才队伍,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领军人才要有眼界,学科建设要瞄准前沿,尤其是国际前沿。
孙校长指出,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完善在学科平台、人才引进、考核模式、培训交流等方面的政策,学校有信心在3到5年内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拼搏,在长江学者、北京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高水平奖励等荣誉的获得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