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7日,第十七讲,第十八讲致知学堂开讲,选课的同学均按时到场聆听讲座。
12月2日,我校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国家环境保护食品链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生物发酵绿色产业链分析与碳排放评估技术中心主任姚志良,以“双碳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为题,开展了致知学堂第十七讲专题讲座。姚志良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我国大气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碳中和助力大气污染治理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大气污染面临的问题和双碳政策背景下的解决方案开展讲座,呼吁同学们身体力行助力我国碳中和和大气污染治理。
姚志良用北京今年的几种空气质量状况的讨论,引出了我国大气污染的防治历程。这一历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972年-1990年)、发展阶段(1991年-2000年)、转型阶段(2001年-2010年)与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他分别讲述了不同阶段中,我国大气污染的防治对象的转变。从起步阶段的烟尘和悬浮颗粒物到攻坚阶段的燃煤、工业源、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他围绕大气污染的防治步骤,详细介绍了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与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在谈到我国大气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时,姚志良详细解释了PM2.5对人类身体的危害。并就“北京市空气PM2.5污染主要来源”进行了提问,现场同学反响热烈。姚志良解释到,北京本地排放占六成,主要来自移动源、生活源、扬尘源和工业源。目前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正在稳步下降。在谈及我国的平均PM2.5浓度时,姚志良称中国PM2.5标准限值为35,远超发达国家与相关机构的标准限值,我国降低大气污染的目标任重道远。
姚志良为同学们详细解释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解读了新时期我国“双碳”政策的战略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姚志良强调:“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在分析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非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未来我国二氧化碳预期排放量等数据后,姚志良指出,实现这一任务的难度有三:一是以煤炭为主的煤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调整;二是新能源的存储技术革新难度大;三是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减少100亿吨左右的碳排放量,体量大,任务艰巨。姚志良解答了“未来的碳减排该怎么做”这一问题,他列举了五碳并举措施,并解析了该措施将会对社会中各主体意识和行为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在谈及“双碳”政策战略目标的重要性时,他指出,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具有显著的协同性,在碳中和目标下的深度能源转型,将使人民健康大幅获益,碳中和也将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和大气污染治理。
讲座的最后,姚志良与同学们亲切交流互动,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双碳”政策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的问题,分享了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碳中和、大气治理做的小事。同学们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行动助力我国碳中和和大气治理。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时刻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2月7日,北京市特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松林以“当前中美关系现状与未来走势”为题,在线上开展了致知学堂第十八讲专题讲座。李松林从当前国际形势新特点、中美两国之间谈判与竞争透视以及中美两国围绕一个中国原则的斗争三方面来解析当前中美关系现状与未来走势,以此呼吁同学们去更深入的了解中美关系与国际现状。
李松林通过五方面来阐释了当前国际形势新特点。他指出,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每个国家都面临“赶考”。他谈到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李松林提及全球经济重启增长,温和复苏预期加大。他谈道:新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数字鸿沟继续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将进一步拉大。通过举出美国试图重振同盟体系、美日结盟导致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以及中欧关系呈复杂局面三个例子指出了大国关系面临新的调整,互动复杂博弈加剧的情况。
李松林提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是“谈判”与“竞争”相加。通过举例中美双方高层的两次不同方式的谈话向我们分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在两次谈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着重强调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重要关口。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他指出这两次通话的最大意义在于:两个大国结束了特朗普政府后期针锋相对、几近冷战的对抗状态,重新开启对话与沟通。除此之外,李松林强调,中美关系之间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竞争关系,其中包括台湾海峡的竞争、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的竞争、战略法律上的竞争以及在中国香港新疆问题上的竞争。在谈及中美两国围绕“一个中国”原则的斗争时,李松林强调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美双方始终就一个中国的原则底线问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争议。
李松林的讲述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时刻关注国际形势问题,特别是中美关系现状,更要关注未来走势,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