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于2012年11月29日发表了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扩大会议上所做的题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报告,现将全文予以转载。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是我们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体现了我们党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坚定决心和宏大气魄。党的十八大关于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部署,特别是关于教育工作的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方针和总路线。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的精神实质,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和部署,谋划好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和举措,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1.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具有决定性、历史性意义的大会。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报告,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的工作和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实践性,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是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党的领导体制的制度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一重大的政治制度建设成果,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证。对此,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十八大既是面向未来的大会,也是面向世界的大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党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上,能够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扩大国际视野,系统谋划未来。在思想方法上,加强战略层次上的思维和理性,客观分析形势,沉着应对挑战,理性确定目标,全面部署任务。
2.十八大报告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做出鲜明回答。十八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后落脚点在“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实践、根植于群众、延伸到未来。
3.教育十年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具体实践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导。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到了战略高度。信息化本身已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成为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这必将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报告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等,这些都需要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作为支撑。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任务,对整个教育战线都具有全方位的重要指导意义。
4.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既是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根本途径。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高校科技工作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国家战略,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同时,高校科技工作还要用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以人才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形成有效的平台和创新机制,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提升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发展上应当走在前列。当前,许多国家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十八大报告中对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都有明确要求。从人才培养角度讲,研究生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的,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越要强调“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素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要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将全面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勇于破解难题、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和新任务,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领会,不断深刻认识和把握。
二、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务实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所分管工作,经认真研究,初步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有机结合为战略方向,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对实施“2011计划”、高校科技工作、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及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分步推进,重点突破,对一些重点工作要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一) “2011计划”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不仅为“2011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方向的指引,更是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坚定了高校改革的信心与信念,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2011计划”首先要学习领会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将十八大的新精神、新举措和新要求不断融入“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中,丰富计划的内涵,增强计划的时代感。要进一步加大“2011计划”的宣传宣讲工作,加快高校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改革创新精神和主动服务国家需求的意识,着力引导高等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将协同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引向深入。继续加强与部门和地方的协调与沟通,广泛汇聚资源,力争得到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支持。
完善“2011计划”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制度、文化建设、民生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重大需求,制订“2011计划”的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要建立形成“2011计划”的制度体系。组织开展战略研究,强化认定的标准、程序和要求,制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暂行管理办法和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和评估机制。
继续加强“2011计划”的组织培育和推动指导。在完成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首批中心的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首批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先行试点作用,总结有效做法,抓好示范工作。
把科教结合理念贯彻“2011计划”始终。“2011计划”不仅仅是一个科研计划,更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计划,要通过实施这一计划,促进高校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坚持统筹考虑,坚持三位一体。
要认真做好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认定工作,进一步广泛听取意见,完善工作机制和评审办法,为整个计划的顺利实施开好头,起好步。
(二)高校科技工作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强大动力,着力深化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转变高校创新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全面部署高校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中央6号文件精神,坚决落实各项牵头任务,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综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推动和项目牵引等手段,实现高校科技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努力实现科研指导思想从重视成果导向向解决问题导向的转变。通过评价约束和分配激励,鼓励高校科技工作者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面向行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作出实质性贡献,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努力实现科研评价体系从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的转变。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分类评价、开放评价机制。
努力实现科教体制机制从分散封闭向协同开放的转变。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形成广泛协同的新局面,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优势。
建立“教育系统科技工作大会”制度。在年度工作会议部署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初步考虑每4年左右召开一次教育系统的科技工作大会,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科技工作路线方针,全面系统部署教育系统科技工作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并形成制度。
为切实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当前重点推动的工作是:一是要尽快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和规范高等学校科研行为的文件,并召开专门会议对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进行部署。二是召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暨高校科技工作会”,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对贯彻十八大精神和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进行具体部署。三是进一步做好加强学风建设,改进高校科技评价等工作。
2.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以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把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上来,让创新力量竞相迸发。尽快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要坚持分类评价,对高校中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不同类型科技活动同等重视。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改变重形式、轻效果的单纯量化考核评价方式。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根据需求导向,由市场、用户和专家等相关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等。
要推行开放评价,建立与协同创新相适应的开放评价机制。科研评价必须打破小部门、小单位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上去评价创新活动价值,引入更大范围的利益相关方来评价创新活动的价值。基础研究要更多引入国际同行评价,要放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去判断其研究活动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主要由代表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企业专家,代表市场需求的用户评价,避免技术创新目标的学术化倾向。
要通过评价导向和政策手段,将广大高校学者的兴趣和目标聚焦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上去。充分激发高校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有效引导他们把个人学术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鼓励他们面向社会开展研究,面向需求进行攻关,面向市场进行转化,面向企业开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和贡献。
3.大力推进科教深度结合。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教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对这一地位的巩固和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坚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支撑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
形成科技、教育部门政策资源合力。落实与科技部两部合作协议的内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高校建设科学家工作室并给予配套支持。加大高校科技资源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共享。与中国科协开展广泛合作,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推动高校为科学普及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充分发挥高校科教结合独特优势。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定位,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充分体现高水平科学研究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使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布局,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培育。继续实施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培养科教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和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4.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办产业科学发展。一是尽快颁发促进校办产业科学发展的相关文件,适时召开高校校办产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推动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根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为推动高校产学研工作和校办产业科学发展,切实加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继续深入实施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计划——“蓝火计划”,进一步调动高校科技人员参与区域创新和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切实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构建全国高校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建设“中国技术供需在线”网站,大力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当前,国内外深刻变化的形势,日益凸显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迫切要求其充分发挥对于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作用。研究生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集中体现,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研究生教育改革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作为主线,并贯穿改革的每个环节与过程。提高质量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主动满足社会需求。没有满足需求的内在驱动,研究生教育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改革方向、就不可能有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要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做到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二是培养类型结构从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三是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四是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转变为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质量并重。
改革举措上,主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综合进行设计。宏观层面上建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调节机制,健全质量保证和投入机制,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中观层面上分类改革培养模式,建立更加突出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的培养机制;微观层面上把学生和导师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导师的质量与责任意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总体部署,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从动员部署、组织保障、重点推动、督促检查等方面,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各项改革,并向管理部门、培养单位等做好改革政策解读工作,加强调研指导。做好组织试点和经验交流工作。
2.加强质量监督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强化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证、教育行政部门监管、第三方参与监督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措施。二是加强在职研究生规范管理和学位标准制定。对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EMBA)招生、培养工作,以及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完善有关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三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四是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和“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推进“中国教育文凭认证工作体系”建设。
3.开展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一是做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意见》,面向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强部门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进校企对接,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二是实施临床医学“5+3”培养模式等试点建设项目。制定下发《关于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按照“5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建立起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启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选择和委托5个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推动以案例等实践教学为中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四是研究并推动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军事硕士等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推动新闻、电影等高端人才的专业化培养模式改革。
4.继续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学校新一轮“985工程”建设执行情况和改革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加强对学校的指导。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有关司局共同研究“211工程”四期建设思路,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制定实施“校所联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支持计划”。通过“2011计划”的实施,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同时,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满足需要、适应需求,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在建立适应需求的自主调节机制,形成现有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四)教育信息化工作
按照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已有部署,强化落实、强化应用、务求实效;围绕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强督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改革,努力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全力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宽带网络校校通”重点项目实施。加大对教学点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支持力度,将其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本物质条件。完成约10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建设,并实现学校网络宽带接入。
2.以应用为重点,大力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人人通”建设。要按照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资源及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资源广泛深入应用。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完成首批各级各类优秀数字教育资源的公开征集遴选;开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国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启动实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积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促进教育信息化深入普遍应用、促进教学与学习变革。
3.系统部署,全面推进,初步形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构架雏形。发布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与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完成中央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初步形成数据采集服务体系;完成教育管理系统门户集成建设并上线服务;完成学前教育、中小学生学籍(含营养改善计划)、中职教育学生、学生资助、学生体质健康、教师、中小学校舍、教育机构等12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
4.深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面上工作的全面开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广泛深入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一要推动管理体制创新。将进一步推动地方教育部门健全教育信息化行政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要加强统筹部署与试点引导。召开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会,统筹安排、督促指导各地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组织各地按融合理念、以应用为导向进行教育信息化试点;加强调研与指导,及时发现好的典型,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及时宣传推广典型经验。三要推动工作方式创新。协商有关部门出台允许学校利用公用经费购买接入宽带、数字资源及资源服务、信息化设备运维等相关政策。协商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内容。以政策、督导保障并促进地方工作全面推动。四要推动专家支撑体制创新。组建由教学专家与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教育信息化标准管理委员会与专家委员会,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从教育教学应用出发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
5.按照“教学引领、应用切入、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思路,探索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支持服务、网络考试测评、网络教学管理等“六网”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与建设,将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并推送到广大农村、基层、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服务,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