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OB欧宝APP在线登录 » 综合新闻

【校友风采录】万伟伟:学无止境的“码字工人"

万伟伟,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198211月出生于大山深处的昭君故里,2002年至2006年就读于obao欧宝娱乐 新闻系,20067月大学毕业后工作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长期从事高校理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熟悉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的采编流程和业务管理。近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晨报》、《长白学刊》、《政工研究动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等刊物发表各类新闻作品、理论文章500多篇,其中,5件作品获北京“新闻奖”(高校新闻系列)一等奖,1件作品获“中国高校好新闻奖”一等奖,1篇论文获中直机关党建研究会2009年度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曾被评为团中央直属机关优秀共青团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临近入秋的北京,暑气尚未褪去,阳光依旧十分灼人。813日下午2点,在obao欧宝娱乐 阜成路校区西区门口,记者如约见到了采访对象——万伟伟。记者眼前的这位校友,俨然一位拥有儒雅气质、书生气息的80后青年。只见他一身正式的职业装,手拿一打报纸,见到记者快步上前,亲切地予以礼貌的问候。一见面,他就谦逊地对记者说:“采访说不上,就算一次与学妹的交流吧。我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没有很多东西可以去写,你应该去采访那些故事多、有成就的校友。”在随后的交谈中,万伟伟的言谈低调、谦逊,但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上的稳重与踏实、进取与好学、热情与自信。

未曾疏远与文字的亲近

在交谈中,万伟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文字工作的热爱,连他新浪微博的名字就是“码字工人-神农氏”。他说,对文字,乃至文学的喜好一直自小学延续至今,并最终促使爱好与事业紧密结合。他从小就喜欢博览群书,舞文弄墨,时有作文被当作范文被老师品读一番。高考时,这个语文课上时常看小说的他考出了133分的高分,并以总分598分成为该县文科状元。填报志愿时,他毫无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无奈失之交臂。于是,选择了obao欧宝娱乐 的新闻学专业。从进入大学开始,他就始终坚信,“过硬的文字功底是文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四年后的求职经历证明,大学期间发表的一摞摞作品,正是他打动用人单位的闪光点,也是在众多研究生中脱颖而出的资本。

“天天动笔,要保持与文字的亲近感。”这是万伟伟对他的学生记者常讲的一句话。同样,他也是这样做的,是个名副其实的“码字工人”。大学期间,他从未改变过对文字的热爱,也从不浪费每一个锤炼文字功底的机会。他办过文学社,当过院刊主编,在社会媒体也实习过,但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当年在我校党委宣传部校报记者团成长的日子。从大二偶然进入校报记者团到现在成为一名出色的校报编辑,他与高校校报已经打了8个年头的交道。虽然在他的手上已经编辑出版了120多期校报,累计600多万字,但如今说起校报工作,他依旧热情不减。正是因为对校报情有独钟,对文字爱的深沉,他选择校报工作作为事业的起点。

在万伟伟看来,衡量文字功底的,不是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而是文字背后所反映的思考问题的深度、观察事情的角度、运用文字的精度、知识积累的广度。因此,他十分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说,作为一名学生,时刻不能迷失自己的方向是成才,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任务是学习,决不能因为实践而放松课堂学习,也不能脱离实践去死学理论。正是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毕业时,万伟伟收获的不仅是成绩绩点接近4.0的优异成绩和厚厚一叠红艳艳的获奖证书,更有在新闻实践中锤炼出来的笔头功夫。

因为心中始终怀着对文字的热爱,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万伟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做新闻宣传工作。当时,他也同时面临着去当公务员的机会。问及原因,他说:“进入中青院,是我一个无悔的正确抉择。我喜欢与文字打交道;那里有宽广的工作视野,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有钟情的文字工作。在那里工作,我可以更好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踏入工作岗位的他,对新闻写作的热情更加浓厚。在中青院的新闻网上,可以看到1081篇他署名的新闻。在中青院的校报上,可以看到他的文字,无论是以实名刊登的文章,还是以笔名“微言”发表的评论,都留下了他驻足过的痕迹。他说,现在做的每一期报纸都收藏着,等到几十年后再拿出来,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曾走过的路,这将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

正如万伟伟的微博签名所言,“方块汉字洞察大千世界,寻常文章写就世象万态。”文字,在他的心中不是生硬的点横笔画,而是闪动着灵气与智慧的汩汩泉水,其间有他的人生追求,有他的处世准则,有他的思想感悟。

不曾放松对学习的劲头

两个小时的畅谈中,“学习”一词是万伟伟提得最多的。在记者面前,他毫不避讳自己的农村出身,也自豪地说,正是因为来自与神农架接壤的大山深处,他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也格外在乎一点一滴的学习。他说:“人生就像堆金字塔,知识面越宽广,塔基就越坚实,金字塔也就越牢固。”

可以说,在大学时代,万伟伟就表现出好学、乐学、善学的韧劲与劲头。说起自己“偷学”方正飞腾排版技术时,万伟伟依旧记忆犹新。当时,他进入校报记者团时间不久,尚未接触过飞腾排版软件,专业学习也不要求学排版技术。但他抓住去印刷厂校对稿件的机会,见缝插针地向排版技术员请教学习。技术员操作时,他就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回来后又四处找书和软件练习。后来,万伟伟熟练地掌握方正飞腾排版技术,这让他在编辑稿件、设计版面时更加得心应手。说到这里,万伟伟表示,“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中要放低姿态,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做到厚积而薄发,切问而近思。”

万伟伟并没有因为走上工作岗位而懈怠,放松学习的脚步。五年来,他始终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的念头,把每一次工作挑战当作砥砺自己的磨刀石,把每一个全新领域当作提升自己的大课堂,迅速成长为部门乃至学校的业务骨干。工作中,万伟伟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主动向同事学、同行学,甚至向年轻的学生学,做到干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工作之余,他挤出时间,大量涉猎哲学、教育学、政治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书籍。如今的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考,对党建理论研究、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高等教育管理等有着自己的心得,对Adobe PhotoshopIIIustatorInDesign CS4等平面设计软件运用自如。尽管如此,他还嫌不足,遗憾地说道,相比许多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硕士生、博士生,自己本科的底子显得十分单薄,难以适应未来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笨鸟只能先飞,出力才能长力。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底气与自信。

难以割舍对母校的感情

当与记者谈到他对母校的寄语时,万伟伟真诚地说:“我对母校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在工商大学这片校园里,沉淀了他的母校情、校友情、师生情、同窗情。这份浓厚的母校情并没有因为他的毕业而结束,至今一直延续着。他说:“毕业多年,但天天去学校网站浏览新闻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园,依然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很欣喜地看到这些年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也很自豪学校有了第一位本土培养的院士。衷心祝愿母校早日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愿艺术与传媒学院发展越来越好!”

两年多的校报记者经历,让他比许多同学更了解学校,也让他比许多同学更眷念这所学校。在他的笔下,记录下学校跨越发展的步履,也涌动着一个工商学子对学校深沉的热爱。他是良乡校区建设的见证者、记录者,目睹了一个现代化校区的崛起;他是“十乡百村千人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批参与者、记录者,编导制作的《校旗飘在深山处》专题片和发表于《光明日报》的通讯《以课程化管理助推社会实践》,为如今已成品牌的这一活动留下了历史的注脚。

回忆起当年的大学时代,万伟伟说,大学四年,种种经历,他收获的不光是经验和能力,更多的是难能可贵的友情。“当时,大家在一起通宵达旦地采访、写稿,在一起群策群力地筹划活动,不为名,不为利,只是单纯地想要做好一件事。”如今,这些昔日的“战友”虽然各奔东西,为事业而打拼,难得一见,但同窗情谊正在心中酝酿发酵,多年后打开就是一坛浓郁、醉人的酒。

临近结束时,万伟伟把一句话送给记者:“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能计较一时得失,要立足于跑完全程来把握各个阶段的快慢节奏。”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平和心态,他的身上才少了许多同龄人的浮躁。相信坚持“用心做事,踏实做人”本色的他,一定能够收获自己人生的精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