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4月21日下午,应我校特别邀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李尚志教授来我校作题为《蜡烛的岗位职责是照亮别人》的先进事迹报告。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德玉主持报告会。
李尚志教授是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18个数学博士之一、首批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原国家教委表彰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的教授。
李尚志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成才经历。他从山区教师到研究生,用了8年的时间;从研究生到博士,用了3年的时间;从博士到大学老师,却只用了几天的时间。“要不留校当老师,要不回到山沟里去”,李老师说选择其实就是那么简单,生活不会因为你是博士就能翻天覆地。他说到“知识改变命运”,“一切在于都有准备”,正是这个信念让他一直走到现在。“当机会到你的手上时,如果因为没有准备而错失,那就是最大的痛苦”。
李尚志还说到“教师的职称是蜡烛,蜡烛的岗位职责是照亮别人”,“一个小孩的目光,跨越了40年的感动”,师生情时刻激励他前行,“我的学生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为人民做好事,我就心满意足了。”
李尚志教授从198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每学期都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深受同学们欢迎。他觉得如果让“仇恨数学”的人都能够了解数学,甚至喜欢数学,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李尚志说,现在很多年轻的专家学者总喜欢用一些深奥、专业的话给学生讲一些深奥、专业的知识,结果学生听不懂,还觉得自己没学好,“其实是老师的问题,他要真学懂了,学扎实了,就不会用那些深奥的话来唬人了”。李教授还具体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启发大家在生活中多动脑、多思考。
在整个报告会过程中,笑,一直挂在李老师的脸上,这种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李尚志老师说道“我更加喜欢别人称呼我为李老师”,而不是‘李教授’”,因为他觉得“老师”比“教授”感觉更亲切、更光荣。最后,李老师鼓励同学们做数学的粉丝,做科学的粉丝,希望大家能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德玉在报告会结束时指出,李尚志老师的报告给了我们两方面的启迪,一是感情,即爱家乡、爱科学、爱学生的感情,二是精神,即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两方面是我们干好事业的基础。他希望广大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爱岗敬业、创先争优,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次报告会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哲理课,近120名师生代表兴致勃勃地听取了李尚志教授的精彩报告。
附:李尚志简介
李尚志,男,1947年6月29日出生于四川内江市。毕业于内江二中。
1970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本科生毕业。198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82年 5月获理学博士学位, 是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之一。
1981年12月以来一直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教。1989 年评为教授。1992 年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3-1990期间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98.11-2001.11期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
1991年受国家教委表彰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9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得票率在获特等奖的所有获奖者中排名第一。
2003年9月获教育部授予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是全国获得该奖项的首届100名获奖者之一。
2004年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2009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院长。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非数学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分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数学会理事、安徽省数学会秘书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
自1980年以来一直从事代数学领域、特别是群论方向的科学研究。在典型群的子群结构的研究中取得了受到国际同行瞩目的系统的成果,在国内外第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50余篇,其中在J.Algebra 等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11篇。主持的科研项目“关于李型单群子群体系的研究”于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98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现代数学丛书》中出版的科研专著《典型群的子群结构》,集中了多年来在典型群的子群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
从198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每学期都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深受学生欢迎。还在教学改革中创造了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的突出成绩。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数学建模和数学教学改革”和“数学实验课程建设”各在1997年和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编写的教材《数学实验》在如何引导学生借助于计算机学习与探索数学方面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经验,曾应邀到60多所高校和一些中学讲学介绍经验,产生了很大影响。该课程教材由高教出版社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出版,于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并于2003年2月由World Scientific(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