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9日-23日,“第十四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出席,68个国家和地区的2147篇论文被大会录用。在这一全球食品界的顶级学术盛会上,我校有8篇论文进行了会议报告(大会共400篇),40篇论文进行了张贴交流(大会共1000篇),42篇论文被三大检索之一的ISTP收录,名列参会高校第六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本届大会上,我校副校长、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孙宝国教授任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宋焕禄教授任大会论文评审委员,我校20名师生应邀出席大会。孙宝国教授主持了“中国风味与现代食品”论坛,所作的“中国咸味香精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报告反响热烈;宋焕禄教授主持了“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开发”专题会议,他在“东方饮食文化与药食同源”专题会议上作的“绍兴黄酒的气味活性成分”的报告引人注目;曹学丽、曹雁平、郑福平等9位教授、副教授的论文被大会录用,并进行了张贴交流。特别是我校食品科学、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工专业研究生莫英杰、姜海珍、佘元莉、李宁、胡玲、朱昱燕、郭晓敏等不但参加了大会,还分别在6个专题会议上做了报告,突显出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学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obao欧宝娱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程专业,1984年,原北轻设立了生物化工专业,设有发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1994年,原北商设立了食品科学专业; 2004年,obao欧宝娱乐 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5年获得“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07年3月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7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特色专业,同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准在我校设立,并将自2009年招生。
在国家“七五”到“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我校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果汁、果酱生产基料的生产和分散包装”、“小啤酒生产一条龙”,省部级项目-“克鲁维酵母发酵法生产菊粉酶酶法制备低聚果糖”,以及“人工矿泉水”、 “复合氨基酸调味液”、“青稞酒的研制”等研究项目。特别是近10年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共完成、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科技部项目以及一些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2000年,“天然级肉味香精生产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含硫食用香料的制备”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科建设取得了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学科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我校食品学科建设和发展积累的能量在本次“世界食品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上集中获得释放,同时也标志了我校食品学科有能力站上一个新的台阶上,迎接新挑战。总结以往的经验:一是得益于学科重点的战略方向明确,二是得益于学科的长期建设,三是得益于厚重的科研支撑,四是得益于团队的协作共进,五是得益于学科带头人的执着领军。
学科带头人孙宝国教授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从学科研究方向的确立,到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的获得,再到“食品质量与安全”新专业的设立,离不开他的统筹安排,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作为主要从事食品香料和食品香精研究的专家,近年来,孙宝国教授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他本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他带领的研究团队的肉味香料和肉味香精取得了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果,在该领域获得了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七次省部级科技奖励,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咸味食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焕禄教授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也是我校食品学科的建设负责人。作为排名第二的技术负责人,他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与此同时,我校北京市植物资源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功能性食品研究方面,具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完成并正承担许多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生物工程教研室拥有多名年轻的博士、博士后,在生物技术应用如生物防腐剂、等方面成绩卓著,提升了传统食品工业的内涵;我校机械学科、自动化学科在食品机械新材料、食品的智能化检测等方面独树一帜。相关学科的有力支撑成为食品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我校食品学科坚实的基础,成就了学科的鲜明特色。
目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正在积极申报博士授予点。这一学科近50年来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也将在我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