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由我校数字经济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上海汇智经济学与管理学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央行数字货币专题研讨会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国际实践及影响研究结题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银行、上海汇智经济学与管理学发展基金会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我校部分师生参加会议。
我校国际经管学院执行院长徐丹丹,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汇智经济学与管理学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黄少卿代表举办方致辞。徐丹丹对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并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和研讨会的召开建立常态化的合作交流平台。黄少卿在致辞中感谢专家和obao欧宝娱乐
对课题研究的支持,感谢课题组在短时间内高水平完成研究任务。双方表示希望继续加强合作交流,深化课题研究成果。
在结题会上,我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葛红玲教授代表课题组作结题汇报。葛红玲介绍了数字经济研究院自今年4月份承接课题以来,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专业力量,组建了强大的课题团队,建立了专家顾问和专业团队并行的研究机制,历时8个月,密集开展文献查阅、翻译、专题研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科研活动,完成30万字的研究报告和系列专题文章。课题研究立足于数字经济迅猛发展、金融数字化大趋势以及全球金融新格局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在厘清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概念、内涵、外延与特征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世界各国央行数字货币在理论研究、制度设计、发行模式等方面的进展与情况,总结和分析了各国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考量因素、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把握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前沿动态,阐释央行数字货币运行的基础和机理机制,揭示了央行数字货币产生的深刻动因,介绍和分析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实施进展及面临的复杂问题和挑战,提出我国央行数字货币有序发行的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央行数字货币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内在动因在于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直接动因在于私人数字货币快速发展给主权货币带来的冲击,而国际环境的演变成为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的外在压力。在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央行数字货币的产生将成为历史必然。央行数字货币如果能够将数字技术有效运用并与主权信用货币体系有机结合,具有更好发挥货币各项职能的优势。全球无论是主要经济体国家,还是中小经济体国家,都在广泛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布局等相关工作,目前,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以研发探索为主要阶段性特征,以应对未来货币竞争格局变动为研发主要动因,以双层架构运行为主要制度安排倾向,分布式账本被纳入主要技术选项,零售和批发的应用场景各有不同选择侧重。各国加速研发央行数字货币的具体动因基于巩固货币主权地位,提升区域和全球金融安全,改善本国支付结算体系,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率,精准打击洗钱、贪腐、逃税漏税以及非法交易等犯罪行为,提升金融普惠等。我国较早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和试验,但鉴于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关键技术研发仍有很大优化空间。央行数字货币拓宽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我国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机遇,加快、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落地,主动应变、防范遏制,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最后,评审专家对研究报告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表决一致通过评审。
随后举行了央行数字货币专题研讨会,围绕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实践及趋势、央行数字货币对金融机构及支付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的中国实践及展望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原副司长周金黄博士作了题为“从需求的角度看数字货币的发展”的主题发言,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产生和发展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客观要求。各经济体将央行数字货币主要定位于维护和加固现行货币金融体系,是对传统物理现金的补充,以实现和维持金融普惠目的。从应用基础环境来看,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可编程的支付媒介对于智能合约或机器对机器支付来说是切实可行的,未来CBDC的推广主要取决于电子支付的普及程度、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面以及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四个层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研究员以《厘清数字货币的理想与现实》为主题发表演讲,就数字货币的理论争议、概念辨析、研究进展、前景展望等做出深度分析。他认为,数字化时代必然带来数字金融模式的转变,货币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当前也要客观和清醒认识其影响。除了关注数字化,一国货币在国内更应体现能否承担稳定价格信号、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等功能,在国际则依托市场支撑、信用等级、法律能力等保障。建议央行依托数字人民币强化交易信息把控和反洗钱能力;积极推动国际化、央行间的“数字货币替代物”建设,为超主权数字货币奠定基础;适度关注民间稳定币;对一般加密数字货币则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重点抓手,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北京跨联元焕网络科技公司创始人郭大治博士围绕“去中心化金融与央行数字货币”发言表示,基于分布式账本开展金融活动需要更加关注技术、离散时间以及“链上链下”信息的同步性。在基于分布式账本进行的金融活动中,监管方式和监管角度均需要重新界定。我校数字经济研究院吴优博士作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实践比较”的主题分享,介绍了美洲、欧洲及英国、亚太地区各国央行数字货币发展进展及特点。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宋一淼在发言中指出,人类的技术发展决定了央行数字货币的诞生和应用,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在币值稳定、安全性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具有优势,央行数字货币的竞争是世界秩序主导权的竞争。中国政法大学区块链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继晔教授从全球政治局势角度分享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最新进展,指出,中美两国在数字金融方面的竞争态势凸显,已经隐约形成了DC/EP、Diem(Libra)和Eurochain三足鼎立的格局,国际机构和各国当局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框架已经做了应对性的调整,如果我国被其他主要国家排除在规则制定之外,如何继续维持我国数字货币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胥莉以“我国零售支付系统发展对数字货币的启示”为主题发言,指出支付工具的应用推广需要以不断改善的受理环境为基础,内嵌在场景中的支付能带来效率的提升。央行数字货币如何通过参与者的“激励机制”改善受理环境以及建立相关业务标准问题值得关注。
北京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剑先生在发言中谈到,数字货币发展对金融基础设施有很大带动作用,并从投行角度分析了数字货币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国民族大学教育基金会投资委员何理先生就“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可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巨大的“流量入口”,有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的银行,可以利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研究院白津夫院长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并以“新格局下的央行数字货币”为题做了专题发言。白津夫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乎全局的重大战略安排,是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扩大消费需求为着力点,这为央行数字货币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也为央行数字货币适时推出落地开启了“时间窗口”。在双循环大背景下,“稳妥推进数字货币设计”,适时推出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更好发挥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势,活化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大循环,助力双循环有序健康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逐步扩大在国际循环中的应用,促进更多用于国际经贸活动,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支付结算中探索使用数字人民币,促进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双循环中实现自主可控发展。应当从全局发展的高度,超前进行包括数字人民币在内的战略安排,形成以数字人民币为主体,多种数字支付方式协同的支付格局,促进在双循环中形成发展合力和战略主动。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少卿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邓建鹏教授、我校经济学院马若微教授在专题主持中也就央行数字货币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