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我校经济学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举办“新冠肺炎疫情对首都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及应对之策”网络论坛。13位全国著名的商贸流通专家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从疫情给首都实体商业、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住宿餐饮、居民消费等带来的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实践探讨。全国各地300多名学者、教师、研究生及商贸流通领域从业人员借助互联网平台分享了这场学术盛宴。
学校党委书记黄先开教授高度重视并参加了此次论坛,他对各位专家在特殊时期克服困难参加这次学术活动表示感谢,对经济学院和流通业基地积极承办、主动作为,科技处、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等各部门通力支持和配合给予肯定,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首都商贸流通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依托学校建设的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在疫情爆发的非常时期,能够及时为关乎民生的商贸流通业战胜疫情、创新发展建言献策,既是学校学科优势的发挥,也是政府智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研究员认为,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餐饮、旅游、酒店、批发零售和交通出行等消费出现锐减。2019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高达83.52%(全国占比53.91%),因此,此次疫情对北京市的影响更大。受疫情严格防控和当前居民消费心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性服务业的恢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聚集性消费特征明显的餐饮、旅游、院线观影等行业恢复难度较大。当前,北京市商贸服务行业应着力复工复产,在加强防疫的前提下,重点做好货源组织、质量把控、产销对接、物流配送工作。同时,鼓励商业企业创新业态和经营模式,鼓励电商发展和线上线下融合,推进末端共同配送服务和无直接接触配送等服务。近期,中央和北京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抗击疫情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免、减、缓、补、促”等政策,建议企业及时关注了解和落实好相关政策,加强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及时反映困难和诉求,积极开展自救,力争在抗疫中求得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研究员强调,疫情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面临一个全新的场景革命--消费者被动隔离在家。挑战在于:一是如何理性判断疫情的走势与周期;二是如何加速转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和全渠道革命;三是如何确立市场定位,更好地服务目标顾客;四是一些小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倒闭,如何求生乃至可持续发展;五是如何建立一套全新的治理体系。
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何明珂教授分析了疫情对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城市副中心建设、居民生活和快递物流业等影响,指出当前首都快递物流业主要存在人手不够、开工不足、运转不畅等问题,认为快递物流业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是保民生、保运行、保复工的关键力量,必须确保快递物流业的正常运转,他从完善快递物流治理体系、保快递物流复工、促先进技术应用、助业务模式创新、出政策措施红包5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主任王晓东教授从批发的角度谈到,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起因疑来源于批发市场的野生动物非法交易,要加强市场监管,更要重视对这种以摊商形式聚集而成的从事零售或零兼批的平台型交易组织的制度创新,加快其转型升级。同时,他强调经过此次疫情更应重视批发在流通中的功能和作用。疫情期间一些小型电商无货可供,说明零售离不开供应链上游的货源保证。中石化可以跨界利用其加油站的网络系统开展卖菜业务,也让我们看到了其背后强大的国有资本力量。市场的繁荣靠零售,市场的稳定还要靠批发,要重启批发的市场稳定功能,要利用好国有批发的优势,发挥国有资本在流通中调节和稳定市场的体制和机制作用。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研究员谈到,疫情发生后,旅游消费戛然而止,受影响最大,因出入境限制等原因未来恢复周期会很长;其次是文化体育消费,电影院和体育馆关门歇业;大规模餐饮堂食停业、小规模快餐半停业,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设施客流骤减,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超市、菜店等客流量很大;互联网消费受影响最小。疫情将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政府“放管服”意识增强,倒逼企业转型发展和线上线下融合。现阶段需加强防疫物资的保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重塑运营模式并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群众收入的目标。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研究员指出,疫情对具有聚集性、体验性、社交性的餐饮业短期内影响很大,未来弥补性或报复性消费肯定会存在。现阶段企业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寻求多平台合作,实现多渠道配送,与社区合作组建自己的配送队伍来增强居民的信任;政府应精准减税降费、加大定向财政补贴,推进餐饮业标准化建设,支持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培养高素质人才。
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专家、学校科技处副处长张浩教授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一是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要配套、联动,在政策上保障;二是建立北京市、京津冀及周边省份、全球采购的保供机构,从组织上保障;三是加大点对点服务,强化全供应链管理,加强统一配送、无接触配送、智能配送等,从管理上保障;四是推进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病毒检测等技术运用,从技术上保障;五是派遣专业人员深入一线,发挥基层党组作用,强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从人员上保障;六是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报道面临的问题、出台的政策、正在进行的工作,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周生生(集团)中国策划战略规划总经理黄子龙结合企业的实际,用具体的数据分析了1-4月疫情对北京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等实体零售业的影响,并预测疫情过后短期内百货和购物中心难有爆发式增长,对其缓慢恢复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和心理准备,要逆袭线上开展自救,打通线上线下实现全渠道运营,积极吸客引流、清理库存,为企业发展减压,发挥快捷物流和快捷支付服务在无接触购物和缩短等候时间上的优势,推动数字化转型。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燕川详细介绍了公司如何汲取2003年非典教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春节前积极备货,克服员工休假、人力不足的困难,科学安排和调度,安全稳定地保证市场供应的成功经验。截止到目前,超市发没有一个商品断货,没有一款商品暴利,没有一名员工感染,没有一家店铺关店。一月份销售同比增长15%;春节期间销售同比增长18.2%。他提出,面对疫情,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均应反思,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及时出台应对之策,实体店一定要顺应未来发展,积极拥抱新零售。他对疫情过后可能出现的跟风投资、赚快钱的做法表示了担忧。
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指出,由于限制客流、缩短营业时间、部分开店,甚至整体封街等措施,使商业街经济效益滑坡、社会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商业街成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领域,对不同类型商业街的影响呈现多元化、复杂性特点。对此,他建议出台有针对性的复业复市扶持政策,制定短、中、长期恢复运营预案,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和落地。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实现假日消费的较快回补。他表示,应强化商业街管理运营机构的职能,重振消费信心,加快业态结构调整,使商业街尽快步入复业、回暖、提升、发展的轨道。
京东云与AI农业云总经理王涛介绍到,京东作为知名电商和高科技企业,在疫情发生后,以国家新一轮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为技术支撑,从疫情科学防控(智能防控)、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智能生产、智能流通、智能消费三环节)、强化服务保障(产业服务.智能产教、智能营商)三方面共同推动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京东云与AI携手政府保障了各地菜篮子供应,京东的快递小哥、物流配送、智能技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蓝源资本研究院副院长刘春生指出,抗“疫”期间新业态、新模式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盒马鲜生、美团买菜、每日优鲜满足了首都居民的刚需;便利蜂、多点等便利店+等电商成为很多社区的指定供货商;大悦城、银泰百货等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群等进行线上直播销售,线下同城配送模式服务千家万户;蘑菇街暂时取消平台费和直播费,吸引品牌供应商入驻;中石化易捷加油站推出APP一键到厢卖菜服务。
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专家、我校经济学院洪涛教授谈到,首都95%的农产品由外埠供应,疫情给聚集性的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移动/智能菜蓝子(京东通州七鲜超市)、无接触安心送(美团)、直播卖菜、加油站零接触购菜等异军突起。后疫情时期,应探索建设数字农产品“拉式供应链”体系,以“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的生态链和生态圈”来满足首都居民对农产品安全、绿色、智能等新消费的需要
经济学院院长倪国华教授对各位专家在非常时期为首都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言献策表示感谢,对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科技处和研究生院的指导以及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辛苦筹备论坛的各位老师以及在平台上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同行、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
本次论坛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各行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的关键时期,创新会议形式,组织行业专家,为首都商贸流通业的未来发展把脉,既是一场及时的、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也是学校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战役”做贡献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