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食品安全法规人才,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法学院召开专家论证会。学校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祝钧、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李秀婷、副院长王蓓到会指导。会议邀请了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秘书长(CFAA )高级工程师杜鉴、CFAA法规和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刘捷、IFF高级法规经理彭荣等行业及企业专家。法学院院长陈敦、副院长胡冰子、刘筠筠教授、郝琳琳教授参加了座谈交流。会议由法学院党委书记胥阳主持。
郝琳琳和刘筠筠教授首先对法学院研究生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本次硕士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行情况说明。在说明中,特别展示了学校在食品科学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和法学院在食品侵权法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学院准备在食品安全法规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设想。
祝钧充分肯定了法学院在食品安全法相关领域曾经取得的成绩,并从工科专业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法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建议集中现有优势,锚定教学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相关课程设置。
胡冰子重点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内容,从企业涉外合规的角度论证了食品安全法规人才在帮助本土产品应对国际标准差异,以及助力国家制定国际行业标准方面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
杜鉴首先表达了重回母校的激动心情,随后介绍了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在食品安全法相关层面的已有作为。他谈到,食品安全法规人才的培养涉及到食品生产领域的方方面面,且周期长、专业性强,在人才市场具有极高的稀缺度。他希望与北工商法学院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行业培训、课题合作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填补食品安全法规人才的市场空白,提升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为食品行业注入新的更大动能。
李秀婷结合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多年的建设经验,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科技协会智库建设中对于食品安全法规完善的见解。
刘捷着重分析了目前食品安全法规相关从业者的学缘结构,强调在交叉学科培养缺失的情况下,现有从业者对食品在研发、质量、销售运营等方面存在认知短板。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她对相关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提出了诸多建议。
彭荣从企业运作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在食品声称领域的研究经验,重点对人才培养中的实习环节发表了看法。他一方面肯定了学术培养基础性意义,同时也就国际贸易争端背景下,企业起草行业规定客观性缺失的问题论证了行业需求和学科建设之间的差异。
王蓓作为食品与健康学院教学工作负责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从食品营养立法和安全立法两个方面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方案,并详细论证了食品安全学、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
陈敦在会议总结中指出,聚焦食品安全法规人才培养是法学院对学校“工商融合”理念的具体落实,是贯彻“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切实举措,既可以在教学科研领域寻求长足突破,也能够实现多学科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就业。
会后,法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兄弟学院及行业企业部门的合作交流,在师资配备、学分分配、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制定更为细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