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我校举办“数字商科大讲堂暨研究生明德大讲堂第十一讲”。此次活动由数字商科与首都发展创新中心、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主办,特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教授,就“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专题讲座。会议由数字商科与首都发展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丽莉主持,吸引逾千名师生共同参与,展开广泛讨论与深入交流。
会议伊始,陈丽莉向与会师生介绍柳卸林教授学术背景,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对柳卸林教授于我校开展学术交流表示诚挚地感谢与欢迎,对数字商科与首都发展创新中心的成立背景及发展方向进行介绍。
柳卸林教授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及现有研究视角出发,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标志着科技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现阶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创新学派角度出发,柳卸林详细解读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强调其本质是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随着全球科技革命采取非传统发展路径,新技术的创造不断释放出新生产力。柳卸林提出,中国应把握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寻找适合自身的新发展模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充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民族复兴的希望,也是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所在,是制订新规则,引领世界的重要途径。
柳卸林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催生全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在此框架下,核心技术应以一个技术系统的形式呈现。AI等新兴技术在带来突破性创新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体制、产业政策和全球治理等范式的变革。在AI领域,平台公司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之一。AI技术的发展将催生全新的消费需求,引领人类进入体验经济和数实结合的新时代。同时,数据的价值正在形成新的高端市场,知识产权制度也将面临重大重组,数据与AI亟需新的全球治理模式。
柳卸林进一步分析,我国现有的创新系统已难以满足新发展阶段创新体系的需求。因此,构建能够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创新体系,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的科技创新系统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如何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柳教授建议,政府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促进人才向企业聚集;增加对传统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鼓励企业设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应用导向的科技创新治理,跳出仅依靠渐进性创新的怪圈,确保企业在产业导向的科研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此举不仅能将科技领军企业打造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依托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大企业集聚地,打造具有战略地位的创新高地。
柳卸林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打破传统的生产关系,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发展初期(从0-1的阶段),政府干预应当逐步减少。传统的管理理念会阻碍创新驱动的实现,因此需要倡导新的体制与政策思维来支持新型创新模式的孕育和成长。他提出,应当把新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应用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制度设计的基石;调整科技投入结构,重视应用基础研究;采用更多横向性质的创新政策,加大对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及知识经济部门的投资,增强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投入;在企业层面,柳卸林认为应当减少对大企业的过度优惠,重视科技型小企业发展。此外,需要改变传统的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度变革与创新,增强模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讲座尾声,柳卸林教授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机遇,也是大国竞争的必然选择。他坚信只有把握住这一重要机遇,中国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推动国家向现代化迈进。在讲座互动环节,柳教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令广大师生受益匪浅。柳卸林教授的精彩分享,不仅帮助大家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重要性,更清晰地明确了我校坚持“商科做强、工科做精、工商融合、双轮驱动”的办学思路。我们期待通过柳教授的分享,激发师生们的研究热情,推动我校更好地在学术上取得突破,提升学校商科数字化转型能力,助力商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全体师生再次对柳卸林教授的分享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能与柳卸林教授及其团队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