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教育公众号对“‘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进行了报道,我校团队入镜,现将报道转载如下:
八月的北京,秋意渐浓。在位于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展厅内,一群年轻人聚集在展台前,目光专注地与“未来”对话,迎接思想与现实的碰撞。
北京联合大学2023级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张一茗伸出手指,轻轻划过透着柔和蓝光的新能源展示屏,思索着能否将眼前这些技术转化为未来课堂中的生动内容,让学生们在科学课堂上感受首都科技的飞速发展……
这是2024“‘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信仰行”活动中的一个画面。
2024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全面升级,
2024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全面升级,七大机制、25个项目、65项具体实践活动引领首都青年学子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6所高校预计超10万人次参与,首都青年学子谱写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的首都篇章。
理论先行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马景明还清楚记得去年第一次参加“信仰行”时的那种震撼感,那是一种来自思想深处的共鸣。他和同学们在宿舍模拟知识竞赛,大家互相出题查漏补缺,他去参加理论宣讲,听名师名家深入浅出讲解党的创新理论。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和知识竞赛,马景明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青年信仰问题,是关乎国家、民族命运,关乎青年群体、个人发展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2024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坚持立德树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群体,以红色文化滋养当代大学生,坚定广大青年学子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筑牢理论之基方能坚定信仰之魂。立足提高首都广大青年学子理论水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今年“信仰行”活动开展“‘理’赞青春”——高校学生理论社团提升项目,通过名师名家进校园、青春读书会分享会、先进人物面对面、学习成果征集展示等多种形式,引领高校学子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交流、分享中感受思想伟力。
今年,马景明在现场聆听了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的报告会。宣讲团成员用平实语言讲述着自己立足岗位的本心、为民服务的初心和决心。
马景明发现,那些书本上的理论并不是枯燥的,它们有了现实的依托,这也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马景明思考,自己该如何理解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定位。
“书本上的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实地参观则让同学们对首都科技发展有了真实可感的体会。”在未来科学城参观时,带队老师、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团总支书记刘冰洁说。
坚定的信仰需要在实践中淬炼,理论之外,“信仰行”活动以“生动实践地打卡行”“青春走基层”“创拍新时代微视频”等活动,组织广大青年走出校园,探访首都新时代发展标志地,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新时代首都发展。
“信仰行”之“生动实践地打卡行”在去年23处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志地的基础上,增加打卡点位,精心策划了9条打卡线路。
目前,14所高校,200支打卡小队,2000余名学子先后走进了石景山首钢园、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平谷区农业中关村等标志地,还跟随先进榜样人物一起走进了12345热线服务中心、琉璃河遗址、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等“青春走基层”实践基地。
而“红色行”则用红色文化滋养青年学子心田。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增强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在聆听了人民日报理论部原主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肖伟光的《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讲座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伊诺这样说。
依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觉醒年代”研学行在这里举办了11场专题学术讲座,录制6场北大红楼读书会,北大、北师大等19所高校的研学团队师生和社会公众参与。
一系列讲座带动学子们更好地感悟红色历史和伟大建党精神,一系列研学活动也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成长的红色平台。
在7月1日举办的“北大红楼保护利用与学术成果发布座谈会”上,《首届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研讨会论文集》等多部专著和论文发布,今年项目新设置《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等6个研学课题,共有22项研学课题在持续深入研究。
亲身体验
以青春视角弘扬“四个文化”
在北京,这座城市的心跳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建筑和熙攘的人群中,更体现在无数的青年志愿者身上。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默默地付出着,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青春的色彩。
今年五一假期,在北京城市图书馆里,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瑶正在为前来读书的市民提供帮助。
她的任务包括维护馆内秩序、为读者答疑解惑。
这并非一项轻松的工作,特别是在五一假期,面对前来体验副中心“森林书苑”的市民,她需要不断向市民答疑。然而,陈瑶并未因此感到烦躁,相反,她觉得这种忙碌让她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
她发现,作为一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这份志愿工作不仅锻炼了她的沟通能力,更让她体会到作为首都大学生的一份责任感。
2024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承办单位大幅增加,社科研究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文艺院团、出版发行单位、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百余家文博场馆、数十家文化产业园区等为高校学子提供种类更多样、质量更上乘的文化资源,首都青年学子也在亲身体验参与中,以青年视角为首都“四个文化”书写新的注脚。
在“志愿行”中,青年学子参与到首都重大活动和日常志愿服务之中,以他们专业的服务、亲切的微笑展示着首都青年学子的风采;
在“古都行”中,青年学子行走田野间探秘北京城,参与首都多个考古遗址现场发掘工作;
在“文艺行”中,青年学子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听知名电影人江平讲述光影中的故事,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周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园区行”中,青年学子们走进北京各大文化产业园区参访调研,并以青年视角为园区发展献策;
在“书香行”中,青年学子们组成的文化骑行队穿梭于现代与古老交织的北京城,在朝阳书市品读这座城市的书香……
“书香行”是2024年新设立的行动机制,通过组织引导高校学子参与体验非遗技艺、走进实体书店、对话文化名家、参与阅读共建和版权宣传创新,增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及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当第一缕晨光洒在朝阳区的街道上,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近40 名学生骑着自行车,从金台夕照古碑出发一路骑行,这支文化骑行队将用车轮和眼睛重新领略千年古都的厚重历史文化。
骑行至朝阳公园“北京书市”时,同学们聆听了一场古籍修复技艺专题讲座。
如何将一本残破的古籍修复如初?古籍修复都需要哪些步骤和技艺?跟随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也好像随着古籍穿越至千百年前。
这种体验让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陆韩欣阳感到,文化不仅是静态的存在,更是动态的传承。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她以往更多关注的是科技创新,但这次书香行的经历让她意识到,文化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
她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专业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为这座城市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协力同行
为首都文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随着灯音服化道的依次就位,我们好像真的成为了窝头会馆的老街坊。在聚光灯下说着耳熟能详的台词,熟练地做着手里的活儿,大家早已不再是一上台手不知道放哪儿、眼睛只会看地的陌生人,两个月的时光好像都重叠在了这一刻。”5月24日,首都师范大学唳天剧社排演的话剧在人艺小剧场上演,随着聚光灯打下,该剧主创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学生邱菲洋说。
在2024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文艺行机制推动下,首都11所高校与北京人艺通过“大团小团手拉手”形式结对共建,高校学生社团在人艺专业团队的辅导下,带来了10部由高校学生主创的戏剧,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和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轮流上演,为观众带来精彩的“青春大戏”。
不只北京人艺,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等近十所市属专业演出团体都加入到“文艺行”的行列之中,为广大青年学子带来专业指导的同时,也让高校学子有了登临更广阔舞台的机会,青年的声音被放大、被看见。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为高校学子与戏剧最高殿堂搭建起桥梁,让他们有机会向时代讲述青春的声音,用戏剧感受人生的无限,让戏剧与青春碰撞出更耀眼的光芒。
在“文艺行”中,高校学子参与电影配音,通过声音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颂扬家国情怀;他们登上新时代大美青春校园歌曲大会的舞台,自编自演,唱出青年眼中的新时代歌曲;在“72小时寻美大运河”活动中,他们将通过采风+创作的方式,展现千年运河的秀丽风光和文化底蕴。
在“志愿行”中,高校学子的身影出现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在服贸会上,他们为各国来宾引导服务;在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他们引导参观的游客有序入场……无论是重大活动还是平凡日常,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行动,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在这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城市的脉搏与温度。
在“园区行”中,高校师生受邀走进北京各大文化产业园区,化身“园区体验官”,亲身感受新时代首都文化发展的活力和魅力,为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架起了首都高校和文化产业园区间的桥梁,园区以“揭榜挂帅”广发英雄帖,各高校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则“揭榜”应答,定期到园区开展调研指导和专项服务,帮助解决园区建设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以高校力量赋能首都文化产业发展。
青春的力量 城市的未来
夜幕降临,城市的节奏逐渐慢了下来。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梦想与奋斗的舞台。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它更像是一场持续的社会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十万名学子以不同的方式与这座城市互动,用青春的力量推动着北京的文化脉动。
在“信仰行”中,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打卡中思考党的创新理论;
在“红色行”中,他们上了一堂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在“古都行”中,他们在博物馆和考古挖掘中助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
在“文艺行”中,他们以青春之姿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
在“志愿行”中,他们用行动服务社会,感受城市的温度;
在“园区行”中,他们化身“园区体验官”推动北京文化产业发展;
在“书香行”中,他们在文化的熏陶中找到自我,并在版权保护中明确了责任。
通过这些经历,青年学子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在无形中塑造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未来……
这些青年的思索、行动和梦想,正如一滴滴水,汇聚成流,最终融入这座城市的洪流之中。
北京因他们而生动,他们也因北京而找到自我。
这个共鸣,是一座城市与一代年轻人之间最真挚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