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日报两会特刊刊发我校副校长龚六堂委员内容,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近年来,我国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有力支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obao欧宝娱乐 副校长龚六堂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龚六堂委员认为,过去4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还不够高、高端制造业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凸显。
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要求,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体系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不遗余力地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水平。”龚六堂委员说,目前,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已经接近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还有持续提升的空间。下一步要优化调整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特别是基础研发的投入力度,力保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其次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再次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要更好发挥引导作用,积极营造尊重和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此外,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更加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主动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国内外产业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牢牢掌握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