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国科学报刊发文章《“一带一路”上的高校人才培养行动》,报道了我校在此前的2016年11月,成立了“巴基斯坦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科学网进行了转载,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日前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一次让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而建设的“一带一路”也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其实,自倡议于2013年秋天被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就从未离开过公众的视野。三年多来,它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进度和成果都已超出了预期。这其中就包含着高等教育做出的一部分努力。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竭动力。几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培养之策,为使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而持续不断地发力。
以成立机构为载体 对接人才需求
近年来,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国内不少高校成立新的机构,并以此为载体,主动合作开展留学生项目。
据西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田明纲介绍,2014年,西北大学成立中亚学院,并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一些大学签署联合发展中亚学院的协议,专门设立了中亚留学生奖学金,用于鼓励中亚各国学生前来学习。
此外,西北大学还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陕西省煤业化工集团等单位开展合作培养留学生工作,并已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大石油公司签署培训项目。“我们将利用10年时间,为吉尔吉斯斯坦培养1000名应用技术型人才。”史涛介绍说。
与西北大学的做法相似,今年4月,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由该校与加纳大学、加纳海岸角大学、加纳行政管理学院、加纳教育大学和加纳发展研究大学共同建设。
“中心将建设智库、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致力于和西非多国共同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推动西非知名高校与电子科技大学在多方面开展合作,并帮助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满足经济社会需求。”采访中,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敏介绍,建设一个人才培养基地、承接为期10天的“加纳省部级干部培训项目”、举行计算机及软件人才培养研讨会等都已提到电子科技大学今年的日程。
而在此前的2016年11月,obao欧宝娱乐
也成立了一个“巴基斯坦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目前已获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一带一路”巴基斯坦科技问题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在继续探索“以项目带中心”的发展模式开展中巴科技与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将加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以大学联盟为基础 开展全面合作
在服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过程中,众多高校普遍采取组建大学联盟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全面合作。而且,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国际教育合作行动。
2015年5月,由西安交通大学首倡与海内外百余所名校共同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对此,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曾对外表示,该联盟将致力为人类文明的共融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开放合作贡献力量,推动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与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目前,该联盟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盟。
2016年11月,与西交大同处陕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联合丝路沿线12个国家59所大学共同发起组建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而在此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早已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从2007年至2016年,学校先后招收了53个国家千余名外国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60%以上。
今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共同发起,由7所北京高校、7所重庆高校以及9所波兰高校共同参与建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以加强中国与波兰及中东欧大学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国际化进程,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协同创新及人文交流平台。据了解,该联盟将致力于高素质、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培育模式的创新实践,为企业培养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
但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克服水土不服,就离不开既懂外语又懂国际市场同时还熟悉当地文化的国际人才。因此,江苏大学于2016年12月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首批40多家企业组成联盟参与海外留学生培养工作,订单式培养国际人才,校企合作,共谋发展。
以学科优势为依托 培养专业人才
除了成立新机构或者组建大学联盟,部分具有学科特色的高校则以学科优势为依托,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一带一路”。
作为工科学科繁荣、国防特色鲜明、优势专业突出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积极发挥优势,主动布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中国化”工程人才。
2013年9月,自“一带一路”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后,北京理工大学就立即布局、调整留学生工作,重点搭建了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的高层次招生平台;同时重点加强工程类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约有300位工程领域的高水平教师长期参与留学生的授课和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还与云南省深入开展省校合作,2016年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共同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
无独有偶,具有为油而生、因油而兴、与油共进的行业特色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则以石油企业拓展海外业务而开展的海外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企业,开展石油专业方面的国际化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校企联合培养的国际化订单班已达30个,为中哈、中苏、中印等国际合作项目定向培养毕业生265人。
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还于2015年10月通过教育部批复,在西部油城克拉玛依建设新校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詹亚力表示,该校区将立足于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提供人才和支持等发挥积极作用。
北京化工大学则着力构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共同体合作平台,主动与沙特、阿联酋和伊朗等中东三国的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并与国内企业签署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合作协议,申报获批联合培养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奖学金项目,为企业培养印尼当地人才,解决人才短缺,尤其是技术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
可以肯定,乘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东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其中,高校人才培养行动也必将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17-05-23 第6版 动态)
新闻链接: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10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