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商人物

首页» OB欧宝APP在线登录 » 北工商人物

【校友风采录】随遇而安五十载——专访obao欧宝娱乐 校友关元浩

 

个人简介:关元浩,女,北京人。1942年出生于北京。1960年考入原北京轻工业学院机械系。196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基层工作,1980年回到北京轻工设计院工作,任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

初次见面,关元浩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新近烫过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一直面带笑容,看不出老人已年近七旬。68岁的关元浩老人,至今还在坚持游泳锻炼,夏天每周三次,冬天每周两次,每次都能游下一千米。

关元浩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高中时就读于以干部子弟为主的北师大实验中学,曾与陈云的女儿陈伟力、左权的女儿左太北同学,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北京轻工业学院。

大学时期——“苦中有乐

1960年,关元浩入学时,恰逢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当时的大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学习条件的简陋,而是吃饭问题。对此,关元浩印象很深刻:当时每人每天一斤粮食:早饭3两,其中一个馒头2两,加一碗粥;中午4两,一个半馒头或者一角饭;晚饭还是3两,有窝头,而且80%是粗粮,20%是细粮。那时候贴饼子就算高级的了。吃饭时,八个人一桌,一盆饭先切成八块儿,桌长盛给大家,菜也一样。学校根据身体条件不同,给的量也不同,关元浩校运动队的队员,活动量大,所以吃的相对多一些,即使这样,仍旧吃不饱,没办法只能饿着了。有时候月初就把月底的饭票用完了,典型的月光族

饭吃不饱,宿舍条件也差、教学环境又苦……这么艰苦的条件,有些同学抱怨了,可关元浩没有这样,在她看来,大家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一样的,经历着相同的事情,吃着同样的苦,这是公平的,没什么可抱怨的,既然是公平的,那么既来之则安之。于是便开始在中寻。为了给同学鼓劲,身为文艺部部长的关元浩经常组织文艺队排练、演出,为这些文艺队做幕后工作。比如当时的话剧《一口菜饼子》、《年轻的一代》等等,为的就是激励大家,不要忘记过去的苦,这些话剧在当时对大家的震撼很大。关元浩说,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是毕竟是年轻人,精力旺盛,挺快乐的,而且各种文体活动充实着大家的生活,她又是学校文艺部长,下了课就要忙这些活动,没有杂念,也没时间去想别的。大家就像孩子似的过完了大学生活,可以说是苦中有乐

四年很快就过去了,毕业时,两个班60位同学,只有三人因为身体原因留在了北京,其他人都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关元浩也不例外,她和另外一位同学(关元浩的爱人,两人于1970年结为夫妇)被分到了长春。离开北京,离开自己的父母到长春,她很平静。那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和关元浩一样,能在当地踏踏实实地工作下去,而是选择了离开。关元浩有位同学,被分到四川都江堰一所学校当老师,副校长让大家坚守在当地,大家一起共患难,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副校长自己跑了!而在关元浩看来,学校那么艰苦的日子都能快乐地走过来,被分配到长春更没有什么了。在学校,大家一起吃得苦;毕业,又一起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全国各地去工作,这很公平

长春基层——“苦尽甘来

在长春,关元浩一待就是15年。到长春后,她先接受了一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期间,主要是学习《毛泽东选集》、组织忆苦思甜等等。之后,由于专业的原因,关元浩被分配到了工厂工作。可是没多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工人不生产,工厂停工,每天都在搞斗争,虽然关元浩自己没有参与,可是老人说浪费了这几年的青春,基本都在瞎混”,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文革结束。对于关元浩来说,日子终于过去了。为了促生产,国家开始重视人才培养,开办了“721大学,即让在工厂的大学生当兼职老师,关元浩正是工厂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之一,自然而然地担起了培养工人的职责,传授大家一些与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等等。1979年,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直勤勤恳恳工作的关元浩被选为了区人大代表。这是她在长春最辉煌的时刻了。

长春的15年,关元浩经历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见证了国家从谷底开始向上攀升的过程。在这15年中的前十年中,虽不能说是历经磨难,但也和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承受了精神的痛苦。今天回顾这段历史,老人依然没有抱怨,在她看来,既然个人无法超越历史,承受本身就是一种担当。

重返北京——“默默奉献

1980年,一纸调令,关元浩从长春回到北京,到轻工部设计院工作,任高级工程师,主要搞造纸厂的设计工作。在关元浩回到北京后正好赶上了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关元浩说:这才是他们这代人真正的黄金时代。在国家政策的带领下,关元浩开始设计造纸厂,在退休前的几十年工作时间里关元浩前前后后设计了十多家造纸厂,主要有保定钞票纸厂,武汉造纸厂。大大小小获得了许多项设计奖,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但老人在谈到这些贡献时,只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她说,那些奖项、荣誉,不属于她个人,是同事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老人在总结自己这一辈的经历时,脸上充溢着幸福和满足: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事业上,一辈子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业绩,但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对待工作;生活上,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我很知足、很快乐,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没有什么遗憾。从北京到长春、再回到北京,50年风雨历程,其中决不乏艰辛,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淡定的神情、沉静心境的老人。从这样一位老人的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随遇而安——“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那种平凡生活中凸显出的不平凡境界。

精彩对话:

1. 您觉得最宝贵的是什么?

关元浩:青春。青春一去不复返,那段时间精力旺盛,学习能力也强,有好多想去做的。你们一定要珍惜这段时光。

2. 您风风雨雨这么多年,经历了许多艰辛与苦难,以您自己的人生体会,给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提一些忠告和建议吧。

关元浩:你们和我们不一样,绝对不一样。在现在这个社会,你要是做一个平平凡凡随大溜的人,你就总是在人群中,起码要做在大溜里面拔尖的人。时代变了,竞争更加激烈,虽说你们是生在蜜罐子里的一代人,可是想想,我们那个时代工作也是分配的,房子也是单位给的,起码在这方面不用操心,你们就不同了,又要找工作,还有住房压力,要养活自己,要成家,想立业更不容易,可以说你们的压力比我们大,所以更要努力了。真正的改造一个社会,让它平稳的前进,不是一代两代的事情,你们任重而道远。

3. 您对母校说些什么吧。

关元浩:感谢母校吧,在那个艰苦年代培养我们也是非常不易的。我没做多少贡献,但平平安安的走过一生就很知足了。当年老师学生都一样,在一个食堂吃饭,老师吃的还不如学生。但是贫富对于我们来说无所谓,只要平等就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