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琳,女,汉族,198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山西省阳泉市人,现任食品与健康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主要从事食品加工过程中小分子危害物质的快速检测及安全控制方面的研究,目前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入选国家优青、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
刘慧琳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踏踏实实教书育人,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秉承“学生无小事,育人于细节”的原则,爱岗敬业,践行了“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之风。
细节育人,润物无声
在教学中,刘慧琳将新的教学理念、科研实践经验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作为2018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182班班主任,她秉承“学生无小事,育人于细节”的原则,利用课余及周末,实施“一对一,点到面”的培养计划,将学生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刘慧琳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指导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名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名硕士研究生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1名本科生获评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以及优秀毕业生。对于国际留学生,她更是加倍关心,对他们的科研学业进行答疑指导,帮助其更好的融入并适应新环境。刘慧琳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践行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理,时常教导学生学问之前先做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她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教授学习,参加本科生《食品科学原理》(双语)《食品安全》及《免疫学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改革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她还抓住机会积极进修学习,多次参与校内助力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专题讲座,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食品系进行访学。
刘慧琳潜心教学,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日出而出,日落仍作,并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创新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达到“教”与“育”的双丰收,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精神内涵。
珍惜光阴,上下求索
刘慧琳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手段,在承担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保持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业务水平,目前已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2篇。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获评学校科研先进个人。
刘慧琳对重金属、生物危害物、农兽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检测及控制方面的研究有着满腔的热忱。针对目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特异性、稳定性、重现性差的技术瓶颈,她反复研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了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随着对食品安全检测及控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刘慧琳已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7。刘慧琳还针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特异性、稳定性、重现性差的技术瓶颈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创建了仿生抗体吸附-解析双向识别体系,成功实现小分子分析物有效控制释放,从而降低分析成本,一分钟可以检测上百个样品,助力了仿生免疫分析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她积极参与学校、学院及系里的相关工作,在功能性食品配料团队中指导并培养新进教师尽快熟悉业务,参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评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流学科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精尖专业的建设作出贡献。
社会服务,大爱无疆
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刘慧琳积极参与引智帮扶、精准扶贫工作,亲赴对口帮扶单位房山区石楼镇二站村开展帮扶工作,进一步了解二站村的实际需求,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蛋白桑茶叶进行品质鉴定及质量研究。在教育扶贫和支援合作中为二站村茶叶产业发展贡献着力量,助力二站村早日脱贫。
刘慧琳教授以满腔的热忱、广博的知识、敬业的精神、严谨的态度诠释着“师者”的内涵,传道授业,润物无声,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