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一体化平台试运行的通知

各学院及全体同学:

为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打造“透彻感知、智能融合、跨域联动、智慧分析”的智能教学环境和无边界课堂。同时提高本科教学服务质量,助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教务处结合我校实际已初步建成教学一体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目前各项功能已具备上线条件,将于2021年7月9日起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测试及试运行,具体工作通知如下:

一、一体化平台介绍

(一)“平台”概况

“平台”是学校智慧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有力保障。不同于教务管理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兼具课堂教学、课程超市、师生教学资源存储、教学大数据分析等。“平台”课程资源主要有:直播课堂、录播课堂、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百家讲坛、专题课程等内容。主要功能具体说明如下:

(二)主要功能

1.在智慧教学条件下实现“直录直播、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结合智慧教室的硬件设备,采集教师授课视频,上传到“平台”,如任课教师授权通过,课程资源可在全校范围内共享。学生可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在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修读的基础上,在其他空闲时间,登录“平台”学习录播课程;如教室容量有限,无法选课,学生也可在教师当前授课时段,在校内网络条件支持的地点登录“平台”学习直播课程。

2.将结果性教学转变为过程性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不同于过往结果性教学模式,教学一体化“平台”可将教学全过程留痕,可查可追溯。“平台”重要功能之一便是线上教学,支持直播互动、课堂点名、答题测试、多样评教、批改作业等。师生可利用“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线下混合式教学。

3.基于教学大数据积累,搭建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模块。通过教师空间可查教师的录课资源、教学资料(如课件、测验等)、获得奖励及教学工作量等。通过学生空间可查学生的学业档案,比如所修课程、考试记录、考试成绩、学籍状态及毕业情况等。师生教学积累可在“平台”上予以充分体现和应用。

4.打破信息孤岛,智能收集分析教学大数据,有效进行教学监查。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通过一体化“平台”收集、整合和分析后汇集到大数据展示中心。未来可实时查看在学人数、课程开设门数、选课人数等情况。并且,今后教学督导可移动查看教学实况,也可回看教学实录,并做出评价。

5.系统联动,实现数据联动共享,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教学服务。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完善数据准入标准,一体化“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可与多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与此同时,为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就意味着“平台”需自带部分教务功能,来满足学生“额外选课”的需求,故开发了学生选课、学习、毕业资格审核,教师平时成绩核算、成绩录入等模块。此外,通过一体化“平台”APP,可实现教学消息通知推送、查看学生学业情况、资源搜索等功能。

二、“平台”访问形式与时间

(一)面向全校测试功能

1.访问方式

访问方式一:https://jxyth.btbu.edu.cn

访问方式二:从教务处网站热点链接“一体化平台”处进行访问。

2.登录用户名密码

学生:用户名、密码为本人学号;

教师:用户名、密码均为本人在职职工工号;

教学秘书:用户名、密码均为本人在职职工工号。

为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首次登录“平台”必须进行密码的重新设定;用户忘记密码时,可点击登录页面下方“找回密码”功能进行信息验证,重新设置密码。

3.测试时间

试运行期间仅在校内全天候开放,面向全校所有教师和学生。

三、“平台”测试内容

(一)面向全校师生测试

1.学生端

(1)查询学生个人课表、学籍信息及个人基本信息;

(2)进行学期选课;

(3)课程学习(包含上直播课、录播课)、做作业、做测验;

(4)参加线上考试;

(5)查看专业培养方案、查询成绩、打印个人成绩单;

(6)智能学业预警;

(7)在线学分认定;

(8)查看综合测评结果、奖学金获奖等情况;

(9)站内信。

2.教师端

(1)查询个人课表、工作量;

(2)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

(3)在线上课、上传视频资源(录播课)、课件、资料;

(4)布置作业、测验,作业、测验批改;

(5)创建考试、批阅试卷;

(6)成绩录入、成绩送审。

3.管理端

(1)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维护;

(2)课程的查看、设置与审核,基础课程库的维护;

(3)学生管理,包括各级学生的信息查看、数据导入、学生学业警示查询、综合测评、奖学金管理等;

(4)教师管理,包括教师的查看、编辑、导入等;

(5)学历审核,包括毕业审核、学位审核、转专业审核、二专业审核等;

(6)考试管理,包括考试的审核与查看;

(7)成绩管理,包括成绩的审核与查看;

(8)学分认定管理,证书类、创新学分类管理及认定审核;

9)行政单位管理,包括部门与学院的创建与维护;

10)教室管理,包括教室的新增与维护;

(11)财务管理,查看学生缴费信息;

(12)站内信管理,包括信息的发送与接收;

(13)系统设置,包含考试时间设置、成绩录入时间设置等。

请本科、硕士、博士、继续教育等全校各层次全体师生测试以上内容运行情况、本科师生可查看个人信息是否准确、培养方案是否完备,“平台”运转是否顺畅等。

(二)面向试点学院试运行

现阶段,在维持当前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的情况下,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尝试“无边界课堂、跨专业选课”,打破课程学习的时空限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善“平台”功能,提高试用体验,只针对国际经管学院本科生、继续教育学院开放“平台”选课、成绩录入等教学管理功能,其他学院暂不开放。

国际经管学院本科生须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本专业选课工作、按时修完本专业年级培养方案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学有余力者,可跨专业、跨年级选修本人年级专业培养方案外的指定课程,获得学分后认定为本人通识选修课程。

继续教育学院可将授课课程上传到“平台”,通知学生在“平台”线上选课、学习,教师录入成绩。参与试运行的教师需在“平台”完成课堂教学(直播、录播)、上传授课资料、成绩录入等工作。具体说明如下:

1.试点学院及对象

国际经管学院的2020级、2019级本科生及全体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全体师生。

2.完成工作及步骤

(1)学生完成工作及步骤

说明:除选课、在线学习功能外,国际经管学院学生还可查看、测试“平台”内其他模块功能。

第一步:平台测试报名并查询个人信息。7月7日-7月9日,学生向学院进行平台登记报名。7月9日,报名学生查询个人课表、学籍信息是否准确、完备;

第二步:在“平台”进行选课。报名学生按学校统一要求先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选课后,于7月10日-7月14日登录“平台”自愿选择本人培养方案外的指定课程,如所选课程与方案内课程时间或地点冲突,可选择其他时间线上回看或在授课时间内在校内网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收看直播。

第三步:在“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在“平台”全程参与所选课程学习、完成作业、测验等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第四步:参加考试。报名学生所选课程如与方案内线下考试时间冲突,可向任课教师申请线上考试;

第五步:在教务管理系统查看本人成绩并进行学分转换。所选课程修读完成、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后认定为本人通识选修课程学分。

(2)任课教师完成工作及步骤

说明:参与试运行的任课教师为2021年秋季学期安排在智慧教室授课的任课教师,包括:良乡文二楼226、227、407,数统楼103、104、105、106,阜成路教二楼301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

第一步:查看个人课表及选课名单。安排在智慧教室授课的教师查看本人2021年秋季学期课表及在“平台”选课的学生名单。教师应主动邀请在“平台”选课的学生加入线下授课群。

第二步:上传教学资料。参与运行的教师应在授课开始前,将教学资源(课件、课堂测试、知识点讲解视频、辅助学习材料等)上传到“平台”,并通知学生提前预习。

第三步:完成课程直播、录播工作。在智慧教室授课的教师应在线下授课的同时开启直播功能,“平台”将无感知的将直播视频进行存储。此项操作教务处还将组织专场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第四步:在“平台”上布置作业、测验等。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平台”完成作业的布置、随堂测验、批阅作业等工作,并可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

第五步:考试并录入成绩。如学生申请所选课程与线下考试时间冲突,任课教师需另外组织线上考试,“平台”将依据教师设置的平时成绩组成自动计算出平时成绩,任课教师只需录入期末考试成绩即可。成绩录入后将由教务处同步到教务管理系统。

(3)管理人员完成工作

教务处将于7月9日组织试运行学生动员会、教师动员会。国际经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动员本学院师生积极报名参与试运行,并成立专项工作教师交流群、学生交流群,解答师生问题、收集师生意见。除试点学院外,其他所有学院负责收集师生问题、意见并于规定时限内反馈至教务处。

以上具体功能介绍及操作说明详见附件。

四、试用反馈形式

全校师生在“平台”试用过程中可向教务处数字未来中心反馈试用问题及意见建议,共同完善。全体师生请于7月14日前将问题及意见反馈至教务处数字未来资源中心邮箱:btbushuzi@126.com,邮件名称请注明“学院名称-平台反馈”,教务处将认真学习研究各位教师的问题、意见,尽快将改进建议反馈给各位老师。

试运行联系人:教务处杨华、王博;联系方式:68983277、68985814。


附件:

1.教学一体化平台试运行教师操作手册

2.教学一体化平台试运行学生操作手册

3.教学一体化平台试运行管理人员操作手册

教务处 数字未来资源中心

2021年7月7日

相关附件:

Copyright© obao欧宝娱乐 教务处 邮箱:jwc@pub.btbu.edu.cn

Baidu
map